共济失调是指在肌力没有减退的情况下,机体的肢体运动不协调、不平稳,引起运动障碍的一种状态。一般包括感觉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
1、感觉性共济失调:由于深感觉障碍,导致不能辨别躯体的位置和方向,无法正确执行运动,及维持正确姿势等情况。常见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后根、丘脑病变等,以站立不稳和步态不稳为主要表现,一般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B族维生素片治疗,如维生素B12片、维生素B6片等药物改善症状。
2、前庭性共济失调:是指由于内耳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前庭神经核等前庭系统损伤引起的肢体随意运动幅度和协调障碍。常见于急性迷路炎、前庭神经病变、迷路炎等,以站立不稳、行走时向患侧倾斜,伴眩晕、呕吐、明显眼球震颤等为主要表现,通常需要在医院进行手法复位治疗。
3、小脑性共济失调:是由小脑本身或与小脑有关的神经结构病变引起,多见于小脑肿瘤、小脑萎缩等,主要表现为姿势和步态异常、协调运动障碍等,可伴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语言障碍等,通常需要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病灶治疗。
4、大脑性共济失调:由于大脑额桥束和颞枕桥束病变导致的共济失调,大脑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等部位的脑血管病,会引起大脑性共济失调,一般症状较轻,较少有眼球震颤的情况。一般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或抗凝、调脂稳定斑块等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钠片、肝素制剂等,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稳定斑块的药物一般有瑞舒伐他汀钙片、阿托伐他汀钙片,需遵医嘱用药。
如果出现共济失调的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进行血常规检查、脑CT检查、脑电图检查等明确诊断。
标签:共济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