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太空是不少人的梦想,很多人都想踏上太空遨游。
最近神十一开始在太空遨游,那么在太空中宇航员吃什么食物呢?
航天员第一餐吃什么
航天员中心航天营养食品研究室副主任曹平透露,飞船17日7时40分入轨,景海鹏和陈冬在太空享用第一顿美餐是11时许,两个人一起共吃了8种食品。
分别是主食:五谷饼干;副食:苹果罐头、五香鲽鱼、香辣豆干、酱香鸡肉肠、美味雪菜;饮品:柠檬茶、温胃饮。
在太空吃什么食物
六大类100多种食品,食谱5天一个周期
太空飞行的营养保障,首先是能量的供给,和地球一样,还是早中晚一日三餐,合理配置能量和营养。
同时根据飞行时段的不同和航天员的任务情况,合理安排食谱。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营养与食品研究室副主任曹平介绍,“神十一”航天员的食谱是5天一个周期。飞行后期,会适当安排低膳食纤维的食谱,增加复合营养素的补充。地面人员记录航天员的进食情况,定期评估,必要时也会提醒该吃什么、吃多少。
准备的食品比以前的太空任务更加丰富,更符合航天员的饮食需求。
譬如在自主飞行段也就是飞船单独飞行时,航天员会喝一些粥,吃一些清淡的食品,到了天宫二号和神舟飞船组合体阶段,航天员开始“正常”生活阶段,一日三餐就变得丰富些。
根据飞行中的营养标准,组合体阶段每名航天员每天需要的热量“折合”成食物的分量,相当于一到两公斤。摄入热量的高低也不是随便定的,通常根据航天员在轨的工作负荷来确定。
地面科研团队给航天员配置了主食、副食共六大类100多种食品,能吃到酱牛肉、鱼香肉丝等家常菜,以及类似甜点的烘焙食品。
考虑到中期飞行中航天员的身体状况变化,有一部分食品还有食疗作用。
为了使航天食品在太空中既能够安全存放,又能保持美味,科研人员需要运用食品工程的工艺技术,更好地保存和包装食品。航天员可以用舱内配置的专用食品加热器来加热。
曹平说,由于航天食品算是一种工程产品,自然不会像日常餐馆里做出来的那样。
首先要满足安全,能够提供充足能量和营养素,同时也尽可能符合航天员的饮食习惯,做到美味可口。比如好多食物不是新鲜的而是脱干的。这次在太空中航天员也能吃到冰淇淋,但和地面带水分的冰淇淋不同,他们吃到的是冻干冰激凌,就像平时看到的白色泡沫一样,比较干硬。
但吃到嘴里,口感不错,它的能量也达到了航天员对食品的要求。
在太空如何保障健康
建立起天地远程医疗支持系统和心理舒缓系统
失重是航天员遭遇到的最大考验。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环境医学研究室主任何新星说,在空间轨道的失重环境,血液往头部、上肢转移,人体体液的调节会发生变化。
紧接着是心血管可能会出问题。在太空,航天员行走不是靠双脚,而是用胳膊用力飘浮过去。这会导致肌肉的萎缩,也会造成骨质疏松。
在飞行过程中,地面支持团队将综合利用医学询问、基本生理指标检查、尿常规检测等手段,定期实施健康状态评估;注重加强舱内微生物控制,并配置了预防治疗药品和有关医疗器械。
此外,本次任务首次建立起天地远程医疗支持系统,通过天地协同会诊,解决航天员在轨“看病”问题。
同时,专门为航天员打造了一个“太空健身房”,配备了防护装备和锻炼设备,尽可能降低失重带来的不利影响。
比如使用套带,防护飞行初期出现的头胀、鼻塞等不适反应;通过使用拉力器和自行车功量计锻炼、穿着企鹅服工作,对心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缩和骨质丢失等情况进行综合防护。
所谓“企鹅服”其实也是一种锻炼工具。
在太空失重状态下,人的肌肉会失去重力的刺激,发生萎缩。
穿上“企鹅服”,可以给人一个对抗的力,维持对肌肉力量的持续刺激,防止失重引起肌肉松弛和骨质丢失。
拉力器增加了下肢和腰背肌群的锻炼。
航天员系统专家说,一般来说,航天员在太空每天会花一个小时进行锻炼。
地面支持团队也会在飞行中观察和评估两名航天员的心理状态,并提供心理支持。
尤其是中后期,对航天员的情绪、疲劳程度、人机互动、天地互动和两人彼此的互动,都会重点观察和记录。
黄伟芬说,这次飞行任务中,地面团队为航天员提供了一个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心理舒缓系统,通过这个系统,航天员可以看到家人、家里场景、熟悉的环境等。
改进了天地信息交流系统,航天员可以随时和地面沟通信息、传递邮件,与亲朋好友进行音视频交流。
航天员自己也随带了感兴趣的歌曲、视频等,包括家人的照片。
一天忙碌之后,在晚上自主支配的大约1小时休闲时间里,可以拿出来听或者看看。这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放松。
标签:航天员,第一餐,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