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四>百科知识>宝蕴楼什么时候"

宝蕴楼什么时候"

2024-05-12 19:34:37 编辑:join 浏览量:527

宝蕴楼什么时候

说到这故宫的宝蕴楼,可谓之名副其实,因为这里面所存之物皆为旷世国宝,而这里的前世今生,相信很多朋友都非常有兴趣,那么今天老猪来讲一讲这个宝蕴楼的来历和发生在此地的故事,ok,搬好小板凳,开讲了。

照例有图有真相,先上两张宝蕴楼的照片。

这个宝蕴楼呢,所处之地可是寸土寸金的故宫紫禁城内部,原来此地是有建筑的,叫做咸安宫,隶属于武英殿西边的一个配院,当时也什么特别的功用之处,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这里突然关进了一个皇子,他是康熙皇帝的儿子允礽,所以此地便开始出名了,毕竟允礽曾经是太子(将来的皇帝继承人)后来时光流转,这里变成了一处学习之所,书香门第,但却在清末的某一天被熊熊大火吞噬,此次这里成了一片废墟,清末国力虚弱,也没有重新建造就一直那么荒着。

时间调到辛亥革命推翻大清之后,改朝换代有了民国了,这里被当时的北洋政府控制,当时文物局要归置一批来自于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过来的文物,数量很大,足足有几年箱子,几十万的文物数量,而这个时候的北京一个像样的库房都没有,这个时候袁世凯下了个文件,让政府财务出钱,在这片废墟上按照西式的仓储建筑设计了一个库房式的处所,用以放置这片珍贵的文物,而这些文物基本都是皇家的玉石珍玩,珍贵字画,讲讲价值连城,所以就把这个建成的库房起了一个非常雅致的名字“宝蕴楼”,这便是宝蕴楼名字的得来,和它的功用是直接挂钩的。

下面说说这三希堂,这个三希堂可谓是远近闻名,因为他是乾隆的私人藏宝书房,之所以叫这么一个名字,因为这里面藏了三件非常稀有的宝贝,本身三希本意不是宝贝,这个先讲清楚,不要曲解,“三希”来历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翻译成现代话就是这士人呐,都希望更近一步成为贤人,然而成为贤人后,还有所追求想成为圣人,而成为圣人后,并不是没有追求了,终极目标是成为知天之人,在说白点,就是不懈怠,一直有所追求。好了,下面说这三件最稀有的宝贝分别是什么,分别为:晋代书圣王羲之的手书《快雪时晴帖》、还有其儿子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东西件件是国宝神品级别的,乾隆是爱不释手,大家有机会可以看到原件的时候,就会发现弹幕狂人在这三件东西上的题跋和硬质,那是铺天盖地。是左一层右一层,喜爱之情,全部溢于书画之上了。。。

宝蕴楼最开始是保存的承德避暑山庄所藏的文物,多是金石玉宝和珍贵秘笈。最多时藏有23万件。

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后,前朝的所有宫殿全部由北洋政府接管。北洋政府决定将沈阳故宫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所藏文物运到北京。就临时决定在紫禁城原来的咸安宫旧址上建造一处库房,用以存放文物。因为要存放的这批文物多是金石玉宝和珍贵的秘籍,其价值不可估量,所以就把库房命名为“宝蕴楼”,并制石质匾额安于北楼正面上。

宝蕴楼所收藏的皆是历朝历代的珍品,包括各色书画、珠玉、陶瓷、金银器、乐器等等,可谓名副其实的宝蕴楼。建国以后,宝蕴楼的藏品陆续被转移到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地收藏。

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意思是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还有一个说法是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稀世珍宝,故名三希堂。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也是其作为养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显的标志。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其中豪素指书法)。另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也有一处“三希堂”,藏有《快雪时晴帖》。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从未有任何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

宝蕴楼在紫禁城的西华门内,坐落着一座十分特别的西式洋楼建筑,分别由东、西、北三座砖木结构的单体楼房联接而成,楼房的屋顶是高耸的四坡式,上覆鱼鳞状的牛舌瓦。位于北部的楼房建有一处阁楼,阁楼的山墙上嵌有一块石质匾额,上书“宝蕴楼”三字,匾额两侧装饰浮雕花纹,并在阁楼柱、雨棚、女儿墙端等处设有四对卧狮,这就是宝蕴楼。它们是当时的北洋政府为了存放沈阳故宫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所藏23万件珍贵文物,临时在原咸安宫旧址上建造的一处库房。如今,这里设置“故宫博物院早期院史展(1925-1949)”、故宫特色文创产品展示区等,一部分区域将作为文化研究与学术交流场所,实现有计划地对部分观众预约开放。

宝蕴楼之所以叫它“宝蕴楼”,顾名思义,离不开一个“宝”字。

据介绍,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退位的宣统皇帝溥仪暂居紫禁城的后宫区,前朝的所有宫殿全部由北洋政府接管。1913年初,北洋政府内务总长呈报总统袁世凯,决定将沈阳故宫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所藏文物运到北京。而当时京城缺少妥善保管文物的地方,所以临时决定在紫禁城原来的咸安宫旧址上建造一处库房,用以存放国宝。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决定,从庚子赔款中,拨出20万元在咸安宫旧址上建楼存放文物。史料记载,1915年宝蕴楼建成,入藏文物足有3150箱,23万多件。因为要存放的这批文物多是金石玉宝和珍贵的秘笈,其价值不可估量,所以就把库房命名为“宝蕴楼”,并制石质匾额安于北楼正面上。“宝蕴楼”因此得名。

宝蕴楼长期作为文物库房使用,建筑的屋顶瓦面、大木结构、内外装修装饰、油饰彩画及院落地面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自1915年竣工,宝蕴楼已历经百年风雨。据工作人员介绍,2013年故宫对宝蕴楼进行了勘探,结果显示主体结构虽然完好,但由于经历了百年风霜,屋顶漏雨、外墙剥落、部分檐头腐朽等“病害”确实存在,于是在2013年底开工,对楼体周身及内部进行了修缮,同时对楼前的咸安门也进行了保养彩绘等工艺修复。

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表示,一切修缮的原则是“不改变文物原状”,尽可能使用原做法原工艺,保留原有构件,以确保各单体建筑及文物遗存修缮前后保持风格一致。他还打了个比方:前期调研时,工作人员发现宝蕴楼屋顶上铺的是鱼鳞状的牛舌瓦,部分瓦块背后有英文字迹。经过初步判断,该瓦是当初山东地区烧制的低温釉,所以修缮补充新瓦时也采用了这种工艺。

三希堂

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古时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

书房名为“三希堂”,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还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的作品,包括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

标签:宝蕴楼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四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4.com/article/70468.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