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四>百科知识>毒瘾、吸毒所致精神障碍

毒瘾、吸毒所致精神障碍

2024-04-21 02:58:56 编辑:join 浏览量:555

毒瘾、吸毒所致精神障碍

吸毒所致精神障碍

一、基本概念

(一)精神活性物质指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substances)又称成瘾物质(substances)、药物(drug)。

毒品是社会学概念,指具有很强成瘾性并在社会上禁止使用的化学物质,我国的毒品主要指阿片类、可卡因、大麻、冰毒、麻古丸、兴奋剂等药物。

(二)依赖依赖(dependence)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问题,便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导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compulsivedrugseekingbehavior)。

所谓强制性觅药行为是指使用者冲动性使用药物,不顾一切后果,是自我失去控制的表现,不一定是人们常常理解的意志薄弱、道德败坏的问题。传统上将依赖分为躯体依赖(physicaldependence)和心理依赖(phychologicaldependence)。躯体依赖也称生理依赖,它是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病例理性适应状态,主要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

心理依赖又称精神依赖,它使吸食者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或欣快的感觉,驱使使用者为寻求这种感觉而反复使用药物,表现所谓的渴求状态(craving)。

(三)滥用滥用(abuse)在ICD-10分类系统中称为有害使用(harmfuluse),是一种适应不良方式,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如不能完成重要的工作、学业、损害了躯体、心理健康,导致法律上的问题等。

滥用强调的是不良后果,滥用者没有明显的耐受性增加或戒断症状,反之就是依赖状态。

(四)耐受性耐受性(tolerance)是一种状态,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能获得所需的效果,或使用原来的剂量则达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

(五)戒断状态戒断状态(withdrawalstate)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速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一症状群,其机制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rebound)。

不同药物所致的戒断症状因其药理特性不同而不同,一般表现为与所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

例如酒精(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戒断后出现的是兴奋、不眠,甚至癫痫样发作等症状群。

二、精神活性物质的分类主要根据精神活动物质的药理特性,将之分为以下种类:

1、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depressants)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如巴比妥类、苯二卓类、酒精等。

2、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stimulants)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如咖啡因、苯丙胺、可卡因等。

3、大麻(cannabis,marijuana),大麻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名的致幻剂,适量吸入或食用可使用人欣快,增加剂量可使人进入梦幻,陷入深沉而爽快的睡眠之中,主要成分为△9-四氢大麻酚。

4、致幻剂(hallucinogen)能改变意识状态或感知觉,如麦角酸二乙酰胺(LSD)、仙人掌毒素(mescaline)等。

5、阿片类(opiates)包括天然、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阿片类物质,如海洛因、吗啡、阿片、美沙酮、二氢唉托啡、哌替啶、丁丙诺啡等。

6、挥发性溶剂(solvents)如丙酮、苯环己哌啶(PCP)等。

7、烟草(tobacco).

三、原因一般认为,药物滥用的原因不能用单一的模式来解释,与社会环境、心理特点和生物学因素皆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为了叙述方便,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解释。

(一)社会因素包括:

①容易获得;

②家庭因素,如家庭矛盾、单亲家庭、家庭成员交流差、家庭成员犯罪吸毒是吸毒、特别是青少年吸毒的生要危险因素;

③同伴影响、同伴间压力等;

④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

(二)心理因素研究发现吸毒者有明显的个性问题,如反社会性、情绪控制较差、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追求即刻满足等,但尚无前瞻性研究说明是这些个性问题导致了吸毒,还是由于吸毒改变了吸毒者的个性,抑或是两者互为因果。

行为理论认为,精神活性物质具有明显的正性强化作用,多数精神活性物质有增加正性情绪的作用,如“酒逢知己千杯少”,吸毒后的快感等;同样也具有负性强化作用,如“一醉解千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毒品更有对抗负性情绪的作用。重要的是,在形成依赖后,由于戒断症状的出现,使使用者不能自拔,必须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才能缓解戒断症状,这是最为强烈的负性强化。

(三)生物学因素研究发现,动物在缺乏上述社会、心理因素的情况下,同样也有主动获得精神活性物质的倾向。

人类、动物依赖形成后,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着一系列神经递质、受体等方面的变化,故有学者将依赖行为定义为慢性脑部疾病,从这个角度看,依赖行为与其他躯体疾病一样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1、脑内的“犒赏系统(rewardsystem)”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发现了内源性阿片肽及其受体。

已证明,在大鼠、猫、猴等动物脑内,除新皮层以外的脑区几乎所有的部分都有与犒赏有关的区域,控制情绪反应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mesolimbicdopaminesystem)可能是犒赏系统的中枢的在,其中,被盖腹侧区(ventraltegmentalarea,VTA)和伏隔核(nucleusaccumbens,NAc)是研究者较为感兴趣的部位。

2、代谢速度代谢速度的不同,对精神活性物质的耐受性就不同,依赖的易感性也不同。

如天生缺乏乙醛脱氢酶的个体,饮酒后乙醇代谢成乙醛,但乙醛不能继续转变为乙酸,乙醛堆积,导致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从而阻止个体继续饮酒,也就不可能成为酒依赖者。

3、遗传学因素大量有关酒精与药物依赖的遗传或家族性研究已证明,动物对某些药物依赖的形成具有显著的遗传性。

总之,药物滥用和依赖是上述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药物的存在和药理特性是滥用、依赖的必要条件,但是否成为“瘾君子”还与个体人格特征、生物易感性有关,而社会文化因素在药物滥用、依赖中起到了诱因作用。

三、戒断反应由于所使用阿片类物质的剂量、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程度、使用时间的长短、使用途径、停药的速度等不同,戒断症状强烈程度也不一致。

短效药物,如吗啡、海洛因一般在停药后8-12小时出现,极期在48-72小时,持续7-10天。长效药物,如美沙酮戒断症出现在1-3天,性质与短效药物相似,极期在3-8天,症状持续数周。

典型的戒断症状可分为两大类:客观体征,如血压升高、脉博增加、体温升高、鸡皮疙瘩、瞳孔扩大、流涕、震颤、腹泻、呕吐、失眠等;主观症状,如恶心、肌肉疼痛、骨头疼痛、腹痛、不安、食欲差、无力、疲乏、喷嚏、发冷、发热、渴求药物等。

四、治疗治疗一般分两步走,即急性期的脱毒治疗和脱毒后防止复吸及社会心理康复治疗。

入院前要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吸毒史及与吸毒有关的问题(如肝炎、结核、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等)和心理社会史等。

在躯体检查中要注意一般情况、注射痕迹、瘢痕、皮肤的各种感染、立毛肌竖起、瞳孔扩大、流泪、流涕等。

在试验室检查方面,除完成常规检查外,应注意性病检查、HIV试验、肝炎病毒检测等。

(一)脱毒治疗脱毒(detoxification)指通过躯体治疗减轻戒断症状,预防由一突然停药可能引起的躯体健康问题的过程。

由于吸毒者的特殊性,阿片类的脱毒治疗一般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

1、替代治疗替代治疗的理论基础是利用与毒品有相似作用的药物来代替毒品,以减轻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使病人能较好的耐受。然后在一定的时间(如14-21天)内将替代药物逐渐减速少,最后停用。

目前常用的替代药物有美沙酮(methadone)和西丙诺啡(buprenorphine),使用剂量视病人的情况而定,美沙酮首日剂量为30mg-60mg,丁丙诺啡为0.9mg-2.1mg,然后根据病人的躯体反应逐渐减速量,原则是只减不加,先快后慢、限时减完。

2、非替治疗①可乐宁(clonidine):为α2受体激动剂,开始剂量为0.1mg-0.3mg,每天3次,副作用为低血压、口干和思睡,剂量必须个体化。

可乐宁对于渴求、肌肉疼痛等效果较差。主要用于脱毒治疗的辅助治疗;

②中草药、针灸:与替代治疗相比,中药在缓解戒药后的前三天的戒断症状方面较差,但能有效促进机体的康复、促进食欲,重要的是不存在撤药困难问题。针灸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③其他:如镇静催眠药,莨菪碱类。

(二)防止复吸、社会心理干预

1、阿片类阻滞剂理论上,通过阻滞阿片类的欣快作用,条件反射就会消退。此类药物主要为纳洛酮和纳曲酮,后者口服有效。

由于这些药物是μ受体租滞剂,能阻滞阿片类的效应,而且毒性较低,自从1960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公有30%的戒毒者能坚持使用此类药物。

2、社会心理治疗多数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干预能针对某些问题如复发等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认知行为治疗:主要目的在于:

①改变导致适应不良行为的认知方式;

②改变导致吸毒的行为方式;

③帮助病人应付急性或慢性渴求;

④促进病人社会技能、强化病人不吸毒行为。

(2)复吸预防:基于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帮助病人增加自控能力以避免复吸。

基本方法为:讨论对吸毒、戒毒的矛盾心理;找出诱发渴求、复吸的情绪及环境因素;找出应付内外不良刺激的方法、打破重新吸毒的恶性循环。

(3)群体治疗:群体治疗使病人有机会发现他们之间共同的问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能促进他们相互理解,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意愿,使他们有机会共同交流戒毒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可以在治疗期间相互监督、相互支持,促进他们与医师保持接触,有助于预防复吸,促进健康。

(4)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强调人际间、家庭成员间的不良关系是导致吸毒成瘾、治疗后复吸的主要原因。有效的家庭治疗技术能打破否认,打破对治疗的阻抗,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交流。

标签:毒瘾,精神障碍,吸毒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四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4.com/article/6130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