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作为调味佳品,已为众人皆知了。而王安石在《字说》中指出:“姜能强御百邪,故谓之姜。”可见生姜治病疗疾的药用价值更高,被推崇中药之“将”。又因是温中治呕之良品,又被中医誉为“呕家圣药”。民间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之说。
《东坡杂记》中描写有位钱塘净慈寺的和尚,年纪八十多岁了,面颜却如童子,问其何故,答曰:“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焉。”
相传,清代名医吴鞠通,一日跳青于效外,遇众人围观一倒地农妇,他出于医生的职现,便上诊视。该农妇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问守候在旁的其夫,方知她连日泄泻,腹痛怕冷,今晨昏厥,至此还未神清。
吴因游春在外,未带救治药针,忽想起身边有“佩姜”一块,遂解于其夫,命速煎汤给患者服下。
农妇饮下姜汤后,不一会功夫就眼开、肢温并立身坐起,观者无不惊奇,称吴为“神医救命”。原来,吴鞠通的这块“佩姜”即是干姜。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肺、脾、胃经。可解表散寒、止呕、除痰、解毒等。治疗风寒感冒,在辛温解表药中加几片鲜生姜,就能增强解表发汗的作用。鲜生姜能解生半夏和生南星之毒,还能解鱼蟹之毒及寒冷之性。鲜生姜外用涂擦白癜风,或浸酒涂擦鹅掌风及甲癣,均有一定疗效。
李时诊在《本草纲目》中全面地概括了生姜的作用。他说:“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
在药用中,根据临床治病的需要,可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将生姜加工成姜汁、姜皮、干姜、泡姜、煨姜、姜炭,它们又各有奇功。姜汁有化痰开窍和止呕之功,若与竹沥同用,其效果更佳。治满口烂疮,用姜汁频频漱吐,甚效。治腋下狐臭,用姜汁频涂,可除根。姜皮能消肿、利小便、除腹胀痞满。干姜为温中散寒专药,具有温中、回阳、温肺、化等功效。可治厥逆亡阳、脉微肢冷、脾胃寒、中脘腹痛,若与附子同用,其效更佳,故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
新近研究发现,干姜还具有止吐作用,对预防晕动病和非手术引起的呕吐有良效。从而对预防晕车、晕船、晕机效果甚佳。炮姜研末,溺汤泡服6克,治中寒水泻,即效。煨姜有和中止呕之功,可治胃腹冷痛和泄泻。姜炭主要用于止血,若血痢不止,用姜炭为末,和米汤饮服,甚验。
药理研究证明,生姜内含有一种称为“姜辣素”的成分,它可促使心跳加快,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皮温增高,汗液分泌,从而增强了人体抗病能力。
姜辣素又能刺激消化道中的神经末梢,引起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旺盛,小肠的吸收能力提高,从而具有健胃、止呕的作用。
人们还常说:“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两者皆是佳蔬良药,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