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四>百科知识>伤痕 卢新华 读后感应该从哪个角度写

伤痕 卢新华 读后感应该从哪个角度写

2024-06-28 15:49:04 编辑:join 浏览量:592

伤痕 卢新华 读后感应该从哪个角度写

《伤痕》短篇小说,发表于1978年《文汇报》,曾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小说写除夕的夜里,车窗外什么也看不见,只有远的近的,红的白的,五彩缤纷的灯火,在窗外时隐时现。这已经是一九七八年的春天了。

晓华将目光从窗前收回,低头看了看表,时针正指着零点一分。她理了理额前的散发,将长长的黑辫顺到耳后,然后揉了揉有些发红的微布着血丝的双眼,转身从挂在窗口的旧挎包里,掏出了一个小方镜。她掉过头来,让面庞罩在车厢里谈白的灯光下,映在方方的小镜里。

这是一张方正,白嫩,丰腴的面庞:端正的鼻梁,小巧的嘴唇,各自嵌在自己适中的部位上;下巴额微微向前突起;淡黑的眉毛下,是一对深潭般的幽静的眸子,那间或的一滚,便泛起道道微波的闪光。

她从来没有这样细致地审视过自己青春美丽的容貌。可是,看着看着,她却发现镜子里自己黑黑的眼珠上滚过了点点泪光。她神经质地一下子将小镜抱贴在自己胸口,慌张地环顾身旁,见人们都在这雾气腾腾的车厢里酣睡着,并没有人注意到自己刚才的举动,这才轻轻地舒出一口气,将小镜重新回挎包中。

她有些倦意了,但仍旧睡不着。她伏在窗口的茶几上还不到三分钟,便又抬起头来。

在她的对面,是一对回沪探亲的未婚青年男女。一路上,他俩极兴奋地谈着学习和工作,谈着抓纲治国一年来的形势,可现在也疲倦地互相依靠着睡了。车厢的另一侧,一个三十多岁的城市妇女伏几打着盹,在她的身旁甜卧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儿。忽然小女孩蹬了几下腿,在梦中喊着:"妈妈!" 她的妈妈便一下子惊醒过来,低下头来亲着小女孩的脸问:"囡囡,怎么啦?"小女孩没有吱声,舞了舞小手,翻翻身复又睡了。

一切重新归为安静。依旧只有列车在"铿嚓铿嚓"地有节奏地响着,摇晃着。——那响声仿佛是母亲嘴里哼着的催眠曲,而列车则是母亲手下的摇篮,全车的旅客便在这摇篮的晃动中,安然,舒适地踱入恍惚迷离的梦乡。

她仍旧没有睡意。看着身旁的那对青年,瞧着那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一股孤独,凄凉的感觉又向她压迫过来,特别是小女孩梦中"妈妈"的叫声,仿佛是一把尖利的小刀,又刺痛了她的心。"妈妈"这两个字,对于她已是何等的陌生 ; 而"妈妈"这两个字,却又唤起她对生活多少热切的期望! 她想象着妈妈已经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她多么想立刻扑到她的怀里,请求她的宽恕。可是,……她痛苦地摇摇头,晶莹的泪珠又在她略向里凹的眼窝里滚动,然而她终于没有让它流出来,只是深深地呼出一口气,两只胳膊肘支在茶几上,双手捧起腮,托着微微向前突起的下巴,又重新将视线移向窗外。

半夜睡不着 就看完了当代文学老师推荐看的刘心武的短篇小说《伤痕》,文章主要讲女主晓华认为被文革迫害的母亲是叛徒,在受左倾思潮的影响下,十六岁与母亲断绝关系,独自上山下乡。在乡下默默奉献、全心为国家,卑微的活着,就是因为自己的母亲是“叛徒”。直到八年后,1977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母亲的冤案得到平雪昭反,自己误会了母亲八年,得知母亲生病时,她赶回家见母亲,结果事与愿违,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这种痛苦和遗憾成为了她心中抹不去的伤痕。在这段时间里,她和母亲都卑微的活着,文革使她们骨肉分离,使她们阴阳相隔,可见文革是有多么的可怕。

还有印象深刻的是晓华在上山下乡时 遇到的同道中人小林,两人相互照顾,在邪恶的年代里相互温暖,但由于文革思想的压迫,使他们不能在一起,在大众面前只能像普通同志一样,因为文革中不存在爱情。感谢和珍惜现在这个时代,可以自由恋爱,为所欲为。

标签:读后感,伤痕,新华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四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4.com/article/106496.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