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四>生活百科>吴语与日语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吴语与日语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2024-09-09 20:43:21 编辑:join 浏览量:538

吴语与日语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除了汉字音读以外基本没有更多联系了。

以下讲的是相似之处(即听感为什么会像日语):

1.鼻韵尾

吴语各方言中的鼻韵尾基本只有一个,或是n,或是ng,或是近似于这两者的发音。此外,吴语中很多-ng韵尾的字都读成鼻化元音(即法语里常见的那种很重的鼻音)

而日语里也就一个鼻韵尾,即拨音ん(其实是以一个音拍长度存在),虽然它也会发成m,ng等,但那是受到后面辅音逆同化的结果。日语中汉字词的-ng韵尾大多变成了长音,比如“康”,日语里是こう(kō,上面横线代表长音),吴语里是khaon(aon是鼻化元音,且ao是单元音),两者听感差不多。

2.单元音

吴语中单元音很丰富,如果不算上ia、ua等,双元音其实很少。

日语中只有五个(单)元音a i u e o。算上-ya -yu -yo就是八个。

单元音多,说话时一个音节里口型变化少,感觉相对来说“瘪瘪”的,听着就很像日语了(举个反例,粤语里双元音很丰富,鼻韵尾出现频次很多,听起来就很圆润)

3.浊音

吴语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了全套的全浊声母,而日语里也保留了全浊音b d g。

(根据2、3两点插播一个例子。学校里一个日语老师,山东本地人,她说,日语里“葡萄”和江浙方言里的念法几乎一样。我当时就震惊了,但她的确没来过吴语区,而ぶどう和budo听感除了声调就几乎一样)

4.声调

吴语属于汉语,所以也是声调语言,但吴语有复杂的连读变调(普通话里的“一”“不”,以及上声也会发生连读变调),这个变调和普通话区别很大。有一个很大的特征的是,一个双音节词的首字经常变调成平调(高平或低平)或升调,而后字经常变调成平调(高平或低平)或降调,如果是多音节词,中间的数个字也经常会变调成平调。也就是说吴语里虽然有5~8个声调不等(大多是6~7个),各有高低起伏,但实际连读起来平调居多。

而日语的声调模式和汉语(包括吴语)都不同,它是以音节(确切说是音拍,因为日语里拨音和促音也是以音拍存在,但不能单独算作一个音节)的高低形式展现的,日语中声调有高低型、低高型和低高低型,也就是在一个音节中没有升降,每个音节都是平调。

吴语平调多也是导致“听起来像”日语的一个重要原因。

(注:因本人母语是宁波话,所以以上所说的在太湖片吴语中可能更适用,南部及西部吴语姿势水平不够,不太了解。)

我说个不一定对的推测。

日语吴音的侯尤二韵各与模虞二韵合流,吴语也有类似特征。保有此特征的中古汉语方言可能是吴语的源头。

(历史假名遣以チュウ・チウ区别知组虞尤,不过个人怀疑一开始是不分的)

只是听起来比较相似,但实际上关系不大。按照主流观点,日语被认为属于阿尔泰语系或者独立语言,吴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亲缘关系上是差很远的。当然,汉字和汉字词在日语中的广泛使用,使日语和汉语有着特殊的关系:日语汉字音读和汉语各方言中的汉字发音都发展自中古汉语。

非语言学专业,吴语只熟悉上海话,对日语了解仅限于五十音图和部分汉语音韵学相关知识。所以只站在普通话母语者的角度,谈谈上海话和日语的相似点:

1、辅音都有清浊的对立。日语有清浊对立(如ka和ga,ta和da。此处的d和g和汉语拼音所表示的发音不同,是英语里的b和g,题主是吴语使用者,应该比较清楚区别),而吴语是汉语方言里唯一完整保留清浊对立的方言,所以比起其他汉语方言听起来更像日语。

2、吴语重声轻韵,开音节结束的字和单元音的字在汉语方言中相对较多;日语众所周知是元音-辅音比最接近1:1的语言之一。

3、日语的五个元音,在上海话里面都可以找到。而普通话里e,u这两个音是没有的(日语和上海话的e和英语“let”中的e一致,普通话无此音;日语和上海话的u是后高不圆唇元音,而普通话是圆唇,听感差很多。较起真的话,a的发音部位也不尽相同,但听感类似)

4、日语有促音,吴语有入声,对于普通话母语者而言,两者听感是相似的。吴语的阳声韵韵尾(鼻音韵尾)只有n和ng,日语为m/n/ng,普通话母语者听不出m,所以听感也相似。

5、日语的音调是“高-低”的体系,而上海话在连续变调的影响下,也正在从平上去入四声体系,向“高-低”调的方向演化。

6、最后,音节结构都是“辅-元-辅”,没有复辅音,如“pl”、"spr"之类。当然,这也是汉语各方言的共同点。有学说认为华澳超语系的诸多语言在单字读音上拥有共同的“辅-元-辅-元-辅”的结构,这可能是汉语和日语这一共同点的原因。(可自行在芝士回答搜索关键字“华澳超语系”)

吴语和日语根本不是一种语言。吴语声调语言,清浊气三分,语法主谓宾典型的汉藏语言特征和日语根本没有类似的地方。

日语语法接近阿尔泰系的蒙古语、韩语,发音接近南岛,当然和阿尔泰系有大量的同源词。

如果要说发音相像的话,只有日语汉字词的时候,模仿中国人的发音。日语汉字吴音像吴语,日语汉字汉音像闽南语。

说吴语和日语像的,其实多半是语言盲,觉得所有听不懂的语言和日语都像。

谢邀,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吴地汉语」跟日语联系是极度的密切

5世纪的时候,「倭五王」从金陵分批次带了一堆工匠织女去日本,这堆人语音夹杂着大量孙吴的上古白读,成为大和朝廷对汉字读音的第一批老师

6世纪中后期,作为中古汉语的金陵士音伴随着佛教、佛经大面积传入日本,日本进入了「老孙吴」vs「新金陵」的混战,soga umako 按照新金陵,写成「苏我马子」,按照老孙吴,却写成「巷宜有明子」,

7世纪中期,大化改新,老贵族带着老孙吴一起失势了,从此日本进入了新金陵的「吴音时代」

8世纪中期,日本迷恋长安,派出一堆学生学习长安音,长安音伴随这些归国学生来到日本,然而,他并未被日本社会广泛接受,除了表达中国书籍的词汇,长安音难以深入日本社会。

13世纪,南宋杭州音伴随禅宗传入日本,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日本女名常见的「杏」(an)

==> 这个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吴语」了

16-17世纪的南京官话其实也传了不少词,但属于另一个系统就不多说了

可以说,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社会就是「吴音社会」,

日本的数词(ichi、ni、san。。jyuu、hyaku)、

日本的国名(nippon)、日本的国都(kyou)

武士的各种习惯用语(go~、~goza~、御前go zen、仆boku、家人ke nin、~家ke)

等等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是吴音

从现代吴语和日语来说,听感接近是一种巧合,但这种巧合又蕴含着某种必然

单元音化=>音节暴跌=>声调崩溃=>语速极快,一旦开了头就停不下来了

日语掉进这个坑已经上千年,现在单元音化(~じゃ ねえ か?)、声调崩溃仍在不断进行

而吴语目前看来至少在宋朝的时候还没进入这个坑,但在明清发展的极为迅速。

王厂长《 汰脚水么烧 》(圣斗士星矢主题曲沪语版)

汰脚水么烧!! 今朝伐汰脚困高。

卡面水, 还了烧,伐汰脚困高, 哈窝错。

汰脚水么烧 妈妈刚费用太高。

伊刚伊面孔汰好,再拿脚放进去泡~~

汰脚水帮卡面水, 才是用煤气炉来烧~~

为撒工资不涨水电煤才涨价啊~oh my god~~

烧啊烧呀~ 伐烧明年还涨价~~~~

烧啊烧呀~ 汰好脚再来spa~~~oh yeah~~~

烧啊烧呀~ 从开头烧到月底~~~~

烧啊烧呀~ 为撒不烧~~阿拉娘买单~~~~~~~

汰脚水帮卡面水, 才是用煤气炉来烧~~

为撒工资不涨水电煤才涨价啊~oh my god~~

烧啊烧呀~ 伐烧明年还涨价~~~~

烧啊烧呀~ 汰好脚再来spa~~~oh yeah~~~

烧啊烧呀~ 从开头烧到月底~~~~

烧啊烧呀~ 为撒不烧~~阿拉娘买单~~~~~~~

汰脚水么烧 - 2014魔途音乐节现场_王厂长_高音质在线试听_汰脚水么烧 - 2014魔途音乐节现场歌词|歌曲下载_酷狗音乐

我在KTV唱这首歌的时候外地的同事都以为我在唱日语。。。

吴语保留古汉语特征;日语从古汉语借来大量词汇和音读。

“XX方言像日语韩语”听多了我是很反感这句话的,跟说“官话”是胡化汉语没什么两样。

没有关系,但不少吴语人士非要说有关系。

日语借用大量汉字词汇,其中音读就是借鉴汉语读音。由于日本派遣人员学习的时间不同,带回的汉字读音也不同。所以如果这叫有关系,中国其他地方方言也有被采用音读的。

目前而言日语是孤立语,和它最像的是韩语,语法结构非常相似。

已经失传的语言高句丽的语言,有学者认为接近日语,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共性是来自半岛南部与日本交流所致。(高句丽是多民族国家)

日语是东北扶余语系,它的亲戚是高句丽语和百济语,吴越语是侗台语系,八竿子打不着。中原王朝灭国无数,边缘小国的语言消失了不知道多少。

学日语的上海人表示根本就不一样的,只是江浙沪以外地区还有日本人以外的外国人会觉得很相似而已。坐标美国,有次我妈朋友说xx要去日本旅游了,xx还会说日语的。然后我妈抖机灵说我也会啊,鞋子没坏鞋带先坏(请用上海话读) 结果在场的中国人都被唬住了,连经过的美国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没编段子,真事

在吴越高频的O1a1-M119,在日本只占不到1.7%,在日本高频的O1b2,D2a,在吴越只占不到0.5%,而且从str特征来分析,日本的O1a1-M119是台湾高山族的分支,是古台湾人渡海去日本的产物,与江浙M119无关。 吴越和日本完全没有血缘联系

这里是文字版:

日语听着像江浙话 , 你的直觉没出错。

日语里的汉字发音 ,有 音读 、 训读 两种。

其中, 模仿汉语发音的是音读 。

常见的音读又分三类: “吴音” 、 “汉音” 、 “唐音” 。

它们虽然发音不太一样, 但是都和江浙话比较像。

比如“京城”的“京”,吴音是“kyoto”、汉音是“kei”、唐音是“kin”;

“光明”的“明”,吴音是“myo”、汉音是“mei”、唐音是“min”。

吴音的原型是两晋南北朝的吴方言 。

中国文化传到日本,刚开始要靠 朝鲜半岛 做跳板。

应神天皇十五年(公元285年) , 百济国王 派 阿直歧 和 王仁 带着中国书籍东渡日本, 这可能是日本人第一次大量接触汉语 。

五世纪起 , 日本和中国南朝 有了 使节往来 。

到了 六世纪 , 南朝不少僧侣工匠东渡日本 ,这些中国人不光带去了汉字书籍, 他们的方言口音也影响了日本人 。

隋唐时期 ,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迁回 长安洛阳 。

日本留学生接触到的, 主要也是长安洛阳音。

这种发音传到日本以后, 被叫做“汉音”。

在醉心大唐文化的日本贵族和儒教弟子之间, 当时汉音比吴音更流行 。

不过,一千多年前的汉语语音和现在不大一样。

唐代的长安洛阳人说话,比起今天的陕西河南方言, 还是更像江浙话 。

“唐音” 又叫 “宋音” 或者 “唐宋音” ,指的是 宋元明期间 , 传入日本的汉语发音 。

“唐”字的意思 也不是唐代 , 而是泛指中国。

唐音主要靠来往于江浙和日本之间的 商人 、 和尚 传播。

唐音的原型 , 是浙江土话和南京官话。

现代日语里,三种音读 出现频率最高 的是 汉音 ,其次是 吴音 ,最后是 唐音 。

因为历代政府的偏爱, 汉音的势力越来越大 ,直到在 东京话 的基础上,形成了 现代标准日语 ,

汉音占了音读的半壁江山。

至于 唐音 ,今天基本上只在 禅宗 、 武士道 、 茶道 这些领域里才能见到了。

参考资料:

1. 王力:《汉语对日语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第5期。

2. 李庆祥:《试论日语汉字读音中的吴音、汉音、唐音和惯用音》,《山东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3. 成春有,游衣明:《日语吴音汉音子音差异比较研究》,《外语研究》,2004年第3期。

4. 范淑玲:《日语上代、中古音韵与汉语中古音的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5. 杨柳:《现代日语中吴音与汉音的分布》,《文学界》,2012年第11期。

学日语的上海人表示:

部分日语汉字词的发音略相似,但是并没有到能够根据吴地发音规则准确推断的程度,这部分的相似我觉得意义不大。

只有一个好处是日语音节基本上吴语都有相同/类似的,在学语言上比较容易发音准确,感受特别深的就是拨音ん、鼻浊音がぎぐげご这类,学习时候非吴地比较容易发不出来。

日本在接受汉文化时受到吴越文化影响极深,甚至可以说,今日充斥日本文化的汉文化成分,很大程度上是当时吴越文化的遗存。那么,究竟是什么具体原因造成有些人误把吴语当作日语呢?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那些小秘密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 吴语 。吴方言,或曰吴越语,遍于古吴,越地,故得名。周至今有三千年史,汉语诸言之一种也。凡百三十三县,言者逾一亿,为国之大方言。从史,文,言性论,吴语级近中古雅言,承中华之整八声调,三十六声母法体,如今吴语多古音也,音与《切韵》,《广韵》等。

其中,我们的台州话,属于吴方言五大分区里的台州片,以临海话为代表。与之并列的其他四个分区为:太湖片、东瓯片、婺州片及丽衢片。(由于我们是台州片,故下文解释联系时以台州方言为例)

知道了台州方言的基本概况以后,我们再来看一看日语和台州方言之间的联系。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日语汉字音读一般基于汉音,唐音和吴音。其中吴音是日语汉字音读中所占比例较高的读音之一。据统计,《日本基本汉字》(大西雅雄,三省堂,1941年)收汉字3000个,在音读汉字中吴音占37.8%。《常用汉字表》(1981年)中,吴音读音占37.8%。

我们再以日本国名为例子进行剖析。“日本”在日语里有两种读法,第一种是にほん(Nihon),念泥轰(大家基本上接触的是这个),第二种是にっぽん(Nippon)(在日本电视台上不乏出现),在日语当中,“日”和“二”都念作“ni”,“本”作名词为”hon”,作量词则为”pon”。无独有偶,台州各片方言里,“日”和“二”也念作”ni”,本也念作”pon”,所以也称呼日本为”Nippon”。

我们再举一个“行李”的例子。镰仓时代的《源氏物语》注释书中“行李”一词上片假名注音为“アンリ”。而在我们的台州方言中,“行李”的发音为“angli”,与日语的发音十分地接近。

吴音主要用于佛教诵经,故今佛教用语多为吴音。

如 杀生 se ssyoo 成就 zyoo zyuu

奈良末期以后吴音虽受排斥,所《日本纪略》记载,奈良末期的进行诏敕中说:“敕明经之徒,不可习吴音。发生诵读既致讹缪。熟悉汉音。但有时官府也网开一面,发令“若有习义殊高勿限汉音”(官符 807年)。平安朝中期以后汉音地位稳固,汉音吴音相安无事,各司其职,即佛教用语使用吴音,儒教用语使用汉音,日常生活词汇则各胡千秋。到了明治,大正时期,汉音又一次大肆侵蚀吴音,出现相当部分词汇由吴音改用汉音的局面:

治世 じせい>ちせい(zi sei)

男女 なんにょ>だんじょ(nan nyo)

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日语与台州方言在发音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日本的上古时代,吴语就漂洋过海在岛国生根,成为土著语,乃至在日本把吴音也叫“和音”,即日本固有的语音,“汉音”和“唐音”是继那以后才进入日本的。除了语音,台州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姓氏。

山口和古坚是日本较为普遍的姓氏,说到这两个姓氏,不得不提及杨明州。他是台州三门人,崇祯二年(1629)与同乡张五官乘船赴宁波,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28日,最后被刮到琉球的八重山才脱险。因为两人都有文化,后入籍琉球做汉学教授。杨明州在琉球娶妻成家,生二子一女,长子春枝,即古坚一系的宗祖,次子春荣,则山口一系的宗祖。

台州话乃方言,资料记载微乎其微,但是从现代台州话和现代日语中仍能窥见到古代台州话对日语的不可磨灭的起源性影响。日语里面有很多吴语古音,很多人觉得吴语区的人讲方言和说日语一样,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是相互交流并相互借鉴的,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更是相互交流融合的。在知道了台州话和日语之间的小秘密之后,是不是觉得体内充满了洪荒之力呢!有空的时候,不妨利用我们的方言优势学学日语吧!

那个啥。。。上面那么多答案基本也没在点子上的。

形成两个语言的相似有四种情况

1.同源。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是日语和汉语的差别

2.接触。这是日语和吴方言相似的最重要原因,日语的汉语借词有两个层次,分别是日译吴音和日译汉音,前者是六朝开始东南和日本接触传入的,丁邦新先生的判断,六朝时候的吴语就是今天的闽语,吴闽语的内在一致性导致整个东南沿海方言都被人说像日语。日译汉音是隋唐后传入,隋唐的汉语层次保留在不同方言里有不少,也造成相似。

3.人类共同的生理结构。这个。。。比如说很多语言爸爸都叫爸爸,妈妈都叫妈妈。用在这里不是主要原因

3.巧合。怎么说呢,这也是一个神奇的理由,一切不可解释的东西都可以扔进来。吴方言演化的一些语音特征比如动程缩短和单音节化,和日语的语音形式发展方向刚好相近。也导致听感上的接近。

标签:吴语,日语,有着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四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4.com/life/275536.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