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四>生活百科>美国再现牛奶倒下水道,30年代倒河的情景再现,为啥不给需要的人

美国再现牛奶倒下水道,30年代倒河的情景再现,为啥不给需要的人

2024-08-10 03:49:58 编辑:join 浏览量:582

美国再现牛奶倒下水道,30年代倒河的情景再现,为啥不给需要的人

最近,因为疫情的影响,全球许多国家都进入了极为紧张的阶段,曾经风光正盛的美国也疲于应对国内的问题,尤其是每天增长的患者数字,才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这个国家时多么的强大,即使有效的管控住了疫情传播。

而疫情自然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消费心理,人们的购买欲望降低,因此导致了物资需求的下降。美国也因此出现了牛奶过剩的情况,可能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这些卖不出去的东西倒不如做了慈善,但是美国人可不这么想,最近 ,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奶农们被迫倾倒数十万加仑的牛奶,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牛奶大量倒入河中的景象。

就以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情况来分析,为啥不能免费分配给有需要的人。

儿子问父亲:“我们为什么没有牛奶喝?”父亲说:“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牛奶”。

儿子又问:“为什么我们家那么穷啊?”父亲说“因为爸爸没了工作”。

儿子接着问:“你为什么没了工作?”父亲回答:“因为牛奶太多了”。

20世纪排队领物资的美国人

这是一个在美国大萧条时期,美国人的一个段子,一个让人深思的段子。既然社会有需要,农民手上也有物资,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呢?这其中有着很重要的经济学原理。

要知道上世纪二三十年的牛奶行业,只有巴氏杀菌法,却没有无菌包装技术,牛奶最多可以在低温环境储存七天。而大萧条时期并非只有牛奶、橘子这些易腐败的商品被倒掉,奶牛、肥猪、绵羊这些生产资料也都被销毁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他们不得不做出这样的举动,虽然在不少人看来这样做有点浪费,但如果真的做成慈善,免费供应,那后续的经济恢复将会十分困难。

而至于为什么会出现以销毁牛奶等物资的情况,无非就是供给过剩与人们购买力需求下降的表现影响,此前美国经济繁荣,大多数美国人过着富足的生活,但经济危机爆发后,虚假繁荣的景象被打破,大多数人失业,没有基本生活的保障,但必要物资的价格还维持在过去的价格,人们很难买得起。

当超额的供给遇到缩水的有效需求的时候,多出的部分无法成交。处理方式一般有三种:1.留作库存;2.低价出售;3.销毁

留作库存对于牛奶这种物资来说是不现实的,上面我们也说了,当时的保存条件有限,牛奶最多也只能保存七天,并且在保存期间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经费,对于本来就已经面临没有什么收入的农民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他们不会采取这样的办法。

而低价出售也是不可能的。首先牛奶的生产者一方面是农场主之外,更多的还是农民,但是他们几乎都不会住在城区的,而牛奶的消费者主要就是城里的人,他们需要将新鲜牛奶运到城区,然后低价出售,关键还得考虑能不能卖得出去,也就是说牛奶从保存到运输直至卖出去,都需要由农民自己来承担,这样的耗费是巨大的,也就是说这样完全就是亏损,加重农民的负担。

所以,为了维持市场价格,奶农只能销毁供给过量的牛奶,甚至将多余的奶牛杀掉来维持一个均衡的牛奶供给量(毕竟倒掉牛奶也是需要成本的)。供需平衡的时候,牛奶的价格就可以保持不至于太低,从而保障大部分奶牛饲养者的利益。这样除了能够降低保存新鲜牛奶的需要之外,还能稳定市场的价格,进而对于之后的经济恢复是十分有利的,不至于价格降得太低的话,之后的生产建设就会有更多的投机取巧的行为。

很多人说,这种形势是冷酷的,因为有人需要它,却将好的东西直接倒进了河里,这不是加重社会的危机吗?但是要知道,农民也需要生活,城市的人们需要生活保障,那也不能踩在这些人的身上,如果他们选择做慈善,他们自己就需要承担巨额的经济负担,甚至还面临着之后牛奶价格持续低下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又有谁来保障呢?

同样的道理再延伸到其他物资身上也是这样的结果,所以他们宁愿销毁,倒掉,腐烂,也不愿低价卖给穷人或是白送给穷人。不过这也造成了恶性循环,资本家为了节约成本,降低生产规模,解雇大批劳动力,导致很多人失业,人们就更加买不起东西了。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漩涡。

1933年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随后一改之前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采取“国家干预”政策,也就是著名的罗斯福新政。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恢复的措施,尽可能的先稳定经济,保障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挽救经济下行的危机。

而今天,美国也出现了倾倒牛奶的现象,至于其中原因,也与上述情况颇有类似,在保证经济稳定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也是无奈之举。

标签:再现,倒河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四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4.com/life/231480.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