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长津湖战役发生在1950年的冬天,是朝鲜几十年一遇的严冬,想想也是非常寒冷的天气。有些朋友好奇长津湖战役的天气温度,那么,小编就来说说,长津湖战役究竟有多冷?长津湖战役到底有多冷?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津湖战役究竟有多冷
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战场位于朝鲜北部的高寒山区,海拔在1000米到2000米之间,夜间温度甚至会在-40°C以下。
大家可以想象到,这么低的温度,真的是可以冻死人的。
当时,我们的士兵主要遇到三个困难:一个是武器装备的劣势和弹药不足;一个是吃的问题,特别是热食供应困难;还一个就是冬服紧张,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
实际上,一开始我们准备了很多棉衣,但是因入朝部队增加,且形势紧迫,许多部队来不及配齐冬服。第二批志愿军入朝时,已是冬天。
当时的气温只有零下三四十度,一口唾沫吐出去,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结冰,枪拿在手里,手就被黏住了,要是撕得快一些,连皮都撕掉。
为了抗寒,他们有时尽量两三个人抱在一起取暖,甚至发明了“强迫运动”的办法。那时甚至出现了耳朵一碰就掉了,有时连鼻子一碰也掉了,最后大家就用毛巾把耳朵鼻子捂住,只留一个眼睛在外面。
长津湖战役图片
另外,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我们的志愿军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和冻土一样硬的冻土豆,因为战术需要,不能经常起身活动,而是要长时间趴在冰雪之中。
在0度有大风的野外,就可能失温,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很难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群英雄,能在类似珠峰峰顶的极寒风雪中,用怎样的信念和毅力等待时机,打击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而且还成功将敌人击退。
现在,这场战役似乎离我们很远了,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英雄。
长津湖
长津湖战役介绍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
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后,“联合国军”稍事调整后兵分两路继续向北进犯,直逼朝鲜政府临时所在地--江界。为遏制其攻势,我国急调第9兵团入朝,担负东线作战任务。
第9兵团于1950年11月初入朝后,决心采取“迂回切断、包围歼击”的战法。为达成战役的突然性,10余万志愿军翻山越岭,隐蔽接敌。衣着单薄的志愿军昼伏夜行,严密伪装,忍受着酷寒、饥饿和疲劳在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脉和树林中连续行军,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千难万险,悄无声息地抵达了预设战场,并通过大范围的穿插迂回包抄,成功将美军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截为5段,形成了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中美两支王牌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展开了一场激战。美军包括海军陆战队第1师(简称陆战一师)和第3、第7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约10万人;攻击这支部队的是志愿军第9兵团,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近15万人。在零下30-40摄氏度的严寒中苦斗20天之后,美军残部在7艘航空母舰的掩护下,利用海路脱离战场,这也意味着“联合国军”全部被逐出朝鲜东北部。
由于从东南沿海紧急入朝,未能配备御寒冬装,志愿军第9兵团此役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冻死4000余人。据当时在27军任营教导员的迟浩田(1988年授上将军衔)称,他是全营唯一没冻伤的。美军陆战一师也冻伤7000余人,冻死数百人。
在这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征服了极度恶劣的环境,打退了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彻底粉碎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圣诞节前占领整个朝鲜的美梦,扭转了战场态势。这场战役也就此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
标签:长津湖,战役,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