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许多流传至今的古词汇,听起来话中有话,若仔细琢磨,能发现许多学问。
像“黄花闺女”这个词汇,其含义经过多次演变后,最后终于定型,是指代那些待字闺中,青春年少,等候出家的处女。若追根刨底,能发现这个词汇大有来头。
黄花闺女
在古代,那些皇亲国戚,以及大户人家里未出嫁的公主和小姐,都会在额头上贴上一种装饰品,名曰“花黄”,是用黄纸剪成的类似桃花一样的形状,然后粘贴在额头上,或者直接采用黄色花瓣来粘贴在额头。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说明她还是一位名花无主的待嫁女子,那些蠢蠢欲动的公子哥可以放心大胆来提亲。
久而久之,给额头贴“花黄”的做法在民间流行起来,各阶层少女争相模仿,民间就以“黄花闺女”来指代未出嫁的少女。
黄花闺女
南北朝时期,有一首著名叙事诗《木兰诗》,描述了花木兰(412年——502年)女扮男装后,替父从军,继而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然后凯旋归来,受到乡亲热烈赞扬的故事。诗中有这么一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句诗是描写花木兰在代父从军前,过着那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她每天要坐在窗前梳头,把鬓角的秀发整理得柔顺光亮,对着镜子给额头上贴上象征少女身份的花黄。
从此诗看,这时期少女贴花黄已经相当普遍,对花木兰这样的普通少女来说,也成为她每天的必做之事,跟现代女子每天要描眉涂口红是一个道理。
但“黄花闺女”的由来,并非花木兰所创,而是跟南北朝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363年——422年)的女儿寿阳公主有关。她比花木兰早出生30多年,经过她的传播,黄花闺女一词被逐渐确定下来。
寿阳公主在我国民间素有“花神”的美誉,拥有沉鱼落雁的姿色,性格又活泼好动,成天喜欢跟一群宫女在皇宫中追逐玩耍。某天,她玩累了,香汗淋漓,就索性躺在亭子下的长凳上休息,西风把许多黄灿灿的梅花吹落下来,正巧有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头,因为额头有汗珠,梅花被粘住了。
经过汗水浸渍后,寿阳公主的额头出现了一个梅花形状的印迹,怎么擦也擦不掉。母后看到女儿额头的梅花印迹后,觉得很漂亮,更增加了女儿的妩媚动人,所以,就建议女儿保留下去。
然而,三天过后,这个印迹还是消失了。为了让额头重新出现可人的梅花印迹,增加自己的千娇百媚,寿阳公主就索性每天摘几瓣梅花贴在额头,做装饰用。宫女看到寿阳公主如此美丽动人,于是,纷纷效仿。这个做法很快从皇宫传向了民间女子,并成为常态。
到后来,因为梅花只在寒冬腊月才开放,平时又见不到,所以,民间女子脑洞大开,凡是在每个季节能见到的那些黄灿灿的花儿,都会摘来贴在额头,来增加自己的妖娆妩媚。
如,迎春花,刺玫花,菊花,桂花,金盏花,等等,都成为待嫁少女用过的装饰物,但姑娘们用得最多的还是梅花和菊花。因为它们都有坚贞、高洁的美好寓意。
又到后来,姑娘们采集来这些黄色花朵,晒干后研成粉末,制作成天然颜料,把纸片或树叶剪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然后染成黄色,贴在自己额头、脸蛋、鼻尖、下巴、嘴角等部位,以彰显自己的爱美之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黄花闺女,由来,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