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大丈夫生在乱世,应当拿起自己的宝剑立下不朽的功绩。现在自己的志向还未实现,怎么可以死呢?(《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所言)
用兵的原则,从心理上瓦解敌人,使对手投降是上策,强攻城池是下策;以攻心为战争的目标是上策,以士兵、武力取胜是下策。(马谡 )
大丈夫应当学习卫青、霍去病,在沙漠上建立功勋,带领几十万士兵,在天下间纵横,怎么能在朝廷里做博士这样的文官呢?(博士类似于明清的大学士,文官)。(曹彰)
扩展资料
这段古文是裴松之引吴书(应该是韦昭等人的)注<三国志>时提到太史慈的遗言
太史慈 (东汉末年名将)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名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曾为救孔融而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原为刘繇[yáo]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pán],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三国演义》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后世纪念
太史慈墓位于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中峰南麓,墓高1.7米,直径约3米,建于长6.7米、宽7.4米的石平台上,北面挡土墙长6.8米,高2米左右不等,墓前有高1.43米、宽约0.7米的大理石碑,上面刻着7个大字“东莱太史慈之墓”。
太史慈墓早已不见,墓前原有碑,题为“孝子建昌都尉太史慈墓”,后来改题为“汉吴将子义太史公之墓”,原墓于1967年遭破坏。 1872年修筑城墙时发现,后屡次修治。抗战前,曾修葺一新,建国初,因塌山被埋没。现墓于1985年重建。原墓前有一块碑简要记述了他的生平事迹,已无存。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描述了他的英勇善战。《三国志》中“太史慈传”对他作了详尽的记述。
参考资料:
大丈夫生在不平的时代,应当拿起自己的宝剑立下不朽的功绩,而今天自己的志向还未实现,却对死无可奈何。
三国时期太史慈的遗言,短短数语,却道出了作为武将的生平志愿,功未成而身先死,满满的不甘心,可悲可叹。
裴松之引吴书(应该是韦昭等人的)注<三国志>时提到太史慈的遗言: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到了演义, 太史慈的遗言是:
大丈夫生於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加了一个乱世, 但是七尺之剑变成了三尺, 乱世里的剑当场短了一倍还多一点, 而且升天子之阶也被剪掉了, 变成 "立不世之功", 不过大体上的意思还是在。
讲这句话的,正是吴国第一名将——太史慈。而他最为经典的桥段,就是与小霸王孙策的酣战了,双方战斗胶着,八十余合仍不分胜负。可谓是不打不相识,二人对对方的勇武钦佩不已。
扩展资料: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吴书》,《三国演义》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兴平二年(195年),扬州刺史刘繇与太史慈同郡,自太史慈离开辽东回来后,未与之相见,于是太史慈亦渡江到曲阿相视刘繇,未去而孙策已攻至东阿。有人劝刘繇可以任用太史慈为大将,以拒孙策,刘繇却说:“我若用子义,许子将必会笑我不识用人。
”因此只令太史慈侦视军情。及至神亭,太史慈独与一骑小卒同遇上孙策。当时孙策共有十三从骑,皆是黄盖、韩当、宋谦等勇猛之士。太史慈毫不畏惧上前相斗,正与孙策对战。
孙策刺向太史慈的座下马而揽得太史慈系的颈后手戟,与此同时,太史慈亦抢得孙策的头盔。直至两家军队并至神亭,二人才罢战解散。
当时有刘表从子刘磐,十分骁勇,数度作寇于艾、西安诸县。孙策于是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县,并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并督诸将共拒刘磐。刘磐自此绝迹不复为寇。
太史慈的射术确是史上有名的。他跟从孙策讨伐麻保贼,有一贼于屯里城楼上毁骂孙策军,并以手挽著楼棼(城楼上的柱子),太史慈便引弓射之,箭矢更然贯穿手腕,更反牢牢钉在楼棼上,围外万人无不称善。
曹操闻其威名,向太史慈寄了一封书信,以箧封之,内无多物,而放了少量当归,寓意太史慈应当向其投诚,其见重如此。后来孙权统事,以太史慈能克制刘磐,遂委以南方诸大事。于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参考资料:
翻译:大丈夫生在乱世,应当拿起自己的宝剑立下不朽的功绩。现在自己的志向还未实现,怎么可以死呢?(《三国演义》中太史慈所言)
用兵的原则,从心理上瓦解敌人,使对手投降是上策,强攻城池是下策;以攻心为战争的目标是上策,以士兵、武力取胜是下策。(马谡 )
大丈夫应当学习卫青、霍去病,在沙漠上建立功勋,带领几十万士兵,在天下间纵横,怎么能在朝廷里做博士这样的文官呢?(博士类似于明清的大学士,文官)。(曹彰)
扩展资料
1.太史慈人物简介:
(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名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曾为救孔融而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
原为刘繇[yáo]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pán],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
2.马谡人物简介:
(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
3.曹彰人物简介:
(189年-223年8月1日),字子文。沛国谯县(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宗室、将领,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
标签:当带,剑立,不治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