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四>百科知识>闽西历史

闽西历史

2024-06-22 15:30:25 编辑:join 浏览量:597

闽西历史

闽西历史:

闽西历史悠久,从发现的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期的过渡阶段的文化遗存看,早在一万年前,闽西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西晋太原三年,置什罗县。这是闽西省史可查最早设置的县,属晋安郡所辖。唐开元二十四年设汀州,辖长汀、什罗、宁化三县,从此闽西开始大步迈向汉化的进程。

明成化六年析清流、沙县、将乐、宁化县地置归化县。上杭,永定,连城,武平,长汀,清流,宁化,明溪八县从人文和资源而言,是海内外客家人的祖地。

扩展资料:

福建客家人大量是唐宋以后陆续从河南、安徽等地迁入的,主要分布在闽西的长汀、宁化、武平、上杭、永定、明溪、清流、连城以及漳州市的平和、南靖、诏安等地。

客家在家族制度、婚丧喜庆、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以中原汉人风俗为基础,吸收融合多处迁移地和闽西土著的习俗,形成独特的风俗。

闽西客家人的婚礼多在夜间举行,奇特有趣。入夜,男家的迎亲队伍才能抵达女家。女方把家中灯火全部吹灭,要等男方进门用带来的灯火将女家灯火点亮,新娘才能出门。

出门前新娘要站在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脱去旧鞋换上新鞋,称过米筛,象征辞故土创新业。接着,新娘由父亲背出家门,上车后娘家人把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在夫家扎根。

参考资料来源:

闽西,是中央苏区,是中国较早开辟的革命根据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毅、王稼祥等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战斗、生活过,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新中国的九大元帅、八大将及许多著名的将领都曾在闽西战斗、生活过。闽西是红军成长、壮大的地方,是共和国将军的摇蓝。红军主力长征后,闽西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鱼水关系的军民情谊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胜利。闽西,是红旗不倒的坚强堡垒。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闽西一年多的时间,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从农村包围城市的解救中国之路,创建了建党建军的纲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在古田会议上作为决议被确定下来。很快便在全党全军传开,从而使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古田“协成店”内,毛泽东高瞻远瞩对中国革命前景甚为乐观:“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澡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对一些悲观主义者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进行耐心地说服和引导。毛泽东历来对调查极为重视。在闽西期间,他一有时间就下连队和基层,在战士和老百姓家开展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反对本本主义》、《才溪乡调查》、《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一卷卷雄文在闽西挥就,一场场革命实践活动,铸就了多少真理?!闽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

闽西革命老根据地包括龙岩(现改为新罗区)、上杭、永定、武平、长汀、连城、漳平、明溪、清流、宁化等lO县(市、区)及平和县的一部分。

闽西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开展了蓬蓬勃勃的革命运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

l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闽西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受新思潮的影响,奔赴法国、日本等地寻求革命真理,投身反帝反封建洪流,迫切要求成立革命组织,从而更好有地传播革命思想。

1921年春,邓子恢、陈明、章独奇、林仙亭等人便去龙岩东肖铜岗,小学掌发起组织“奇山书社”,组织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向导》等革命书籍,抨击时弊。入社的教师和中学生有二百多人。

1923年9月.邓子恢联合张觉觉、章独奇等37人在奇山书社”刨办了《岩声》报,积极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揭露社会黑暗,报道群众斗争.唤起工农大众觉醒,推进革命思潮,宣传社会主义、马列主义思想,阑述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精神。《岩声》报是闽西传播马列主义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革命刊物。奇山书社”的组织和《岩声》报的创办,和长汀创办的《汀雷》刊物、连城创办的《莲钟月刊》、上杭出版的《虹痕》等刊物为后来闽西各县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1924年,在外地求学、工作的闽西人郑超麟、陈祖康(后叛变)等加入中共组织,这年武平谢秉琼考入中共为培养干部而设立的上海大学,翌年加入中共组织。连城籍青年项与年在浙江加入了中共组织,同年,连城的李云贵在黄埔军校潮汕分校入党。永定的何耀全在广州入党,1925年9月,共产党人彭湃主持的广州第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永定的赖秋实、赖玉珊前往学习,参加了中共组织。1926年5月,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广州开办,龙岩的郭滴人、陈庆隆、李联星、永定的王奎福、胡永东,上杭的温家福,平和的朱积垒等前往学习,并加入中共组织。是年,永定的李觉民在广州入党、赖连璋、江德贤等在武汉军事学校入党,邓子恢在江西崇义入党,胡轶寰在汕头入党,林俊在武汉入党,1927年张鼎丞在大埔入党,张赤男在武汉入党,兰鸿翔在汕头入党。在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读书的林心尧、卢肇西、卢其中、陈正、兰维仁、兰为龙、钟武。谢景德、曾牧春、杨世宁等也先后加入共组织。上述在外地加入共产党组织的闽西知识青年,大多数受党组织派遣,陆续回乡进行革命活动。

1926年初夏,厦门地区党组织委派中共党员阮山、林心尧回永定。尔后,在永定上湖雷建立起了闽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永定党支部,书记阮山。12月,朱积垒、温家福分别在平和、上杭两县成立党的支部。翌年1月,陈庆隆、郭滴人等在龙岩建立了支部。

1927年3月,在上杭县创办了“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积极开展国民革命运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闽西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加紧镇压革命,闽西党组织领导人林心尧等先后被捕殉难。9月,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恽代英等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经闽西,给闽西人民巨大的支持和鼓舞,帮助恢复了闽西部分党组织,上杭、龙岩、永定、平和等县相继成立了县委。根据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闽西的党组织领导人民积极准备武装暴动。

1928年4月3日,郭滴人、邓子恢等领导了龙岩后田暴动,提出烧田契、不交租、分田地的战斗口号,打响了福建土地革命之先声。同月8日,朱积垒领导了平和暴动,6月25日,郭柏屏(后叛变)、邓子恢、傅柏翠领导上杭蛟洋暴动,打死打伤国民党军队官兵20余人,后转到大沟山开辟游击战争。同月底,张鼎丞、阮山、卢肇西等领导闽西规模最大的暴动——永定暴动,攻占了永定县城。随后,农民武装转入溪南里乡村,成立闽西第一支工农红军部队——红军营,由张鼎丞任营长、邓子恢任党代表。7月15日,龙岩、永定、上杭、平和4县党组织负责人在永定古木督开会,成立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同时成立闽西暴动委员会。8月,溪南里在13个乡成立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成立了区苏维埃政府,这是福建省第一块苏维埃区域。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全区13个乡,2万多人口胜利完成土改分田工作。

1929年3月11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赣南到达长汀四都。14日晨,红军向据守在胜华山的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土著军阀郭风鸣的主力发起进攻,歼敌2000多人,击毙旅长郭风鸣,乘胜解放了汀洲城.成立中央苏区第一个红色县级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4月1日,红四军折回赣南,邓子恢闻讯,写了《闽西历年斗争与敌我情况的报告》,派人专送红四军前委。于是,毛泽东于5月15日率领红四军第二次入闽。红四军在闽西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援下.于23日第一次攻占由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成旅陈国辉部占领的龙岩城,25 日解放永定城,成立了以张鼎丞为主席的永定县革命委员会。随后,红四军分兵至各县乡村发动群众,纷纷举行暴动。6月3日,红四军第三纵队回师龙岩,在龙岩地方革命武装配合下第二次攻下龙岩城,成立了以邓子恢为主席的龙岩县革命委员会。不久,红四军主力挥师上杭,转战(上)杭、(长)汀、连(城)边区,汀江以东的上杭县大部,长汀南部和连城县南部地区,相继建立红色苏区,与龙岩、永定2县的苏区连成一片。6月17日红四军得知土著军阀陈国辉旅主力从广东回来,即从连城新泉出发,19日再次攻打龙岩城,将陈部歼灭,前后3战,共歼敌3000余人。此后,闽西广大地区出现了“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局面。

同年7月21日,闽西党组织在上杭县蛟洋文昌阁召开了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毛泽东亲临指导。大会选出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蔡协民等15人为特委委员,邓子恢任特委书记、张鼎丞任军委书记。会议制定了《政治决议案》和土地政策、法规,会后半年多,闺西各地建立起50多个区、500多个乡的工农民主政府,根据《土地法》规定,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约有80多万贫苦农民分得土地。九、十月间,龙岩、上杭、永定、武平等县先后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苏维埃政府。

1929年12月3日,红四军在连城新泉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整训。由于敌情变化,红四军匆匆转移到上杭古田。月底,在上杭县古田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制定了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1930年1月毛泽东在吉田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党内通讯,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1930年3月18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戈言城召开,选举邓子恢为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帝,张鼎丞、郭滴人、卢肇西等为执行委员.并决定建立闽西地方主力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后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会后.连域、长汀分别于4月、6月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县苏维埃宁化、清流、归化(现称明溪)相继成立县革命委员会,成为闽西苏区的组成部分。

1930年6月.红四军进入闽西,11日毛泽东在上杭县南阳乡,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即“南阳会议”,讨论和通过了《富农问题》、《流氓问题》两个决议案。《富农问题》决议案正式肯定了闽西党创造的“抽肥补瘦”的分田原则,使富农不得把持肥田。南阳会议之后,按照中央指示,红四军和闽西红十二军、赣南红六军在汀州整编,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朱德、总政委毛泽东、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参谋长朱云卿。

从红四军首次入闽后,经一年零3个月艰苦奋战,创建了纵横300里,人口近百万的革命根据地。党的组织在斗争中得到发展壮大,有效地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全区建立7个县委、51个区委,530个乡支、18个特支,拥有党员7566名。同时,建立了6个县、62个区、577个乡、3298个村苏维埃政府。有187300户,66800贫苦农民分得土地,占当时全区总户数、总人数的80%以上。至此,赣南、闽西两大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1932年2月,福建军区在长汀十里埔成立,罗炳辉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下辖3个军分区:上杭、永定、龙岩组成第一军分长汀、连城、清流组成第二军分区;宁化、归化组成第三军分区。

1932年3月初,中央闽粤赣苏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汀州召空根据苏区中央局指示精神,讨论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闽粤赣苏区党的汪务决议案》等重要文件,重新选举了中共闽粤赣省委(也称福建省委),罗明为代理书记。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汀州召开,成立福建省工农民主政府,张鼎丞当选为主席。

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闽西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积极生产支前,努力增收节支,组织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革命战争,苏区的政权、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项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上杭才溪乡和长汀涂坊乡等苏区建设和扩红、支前的模范。在参军方面,闽西苏区共有10多万人参加红军,上杭才溪区、长汀红坊(涂坊)区、宁化的淮土区、禾口区均成为福建省扩大红军的模范。区,长汀中坊乡获得福建省军区“为保卫苏区而战”的奖旗。在支前方面,闽西苏区群众以高涨的热情支援前线,除组织群众为红军运送军需物资外,还积极捐钱粮和军需物品。仅妇女做布鞋一项,上杭即达10万多双,长汀20万双,以及献出谷子、肉、蛋、糖、蔬菜等不计数。1933年冬,为了总结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经验,毛泽东到才溪乡进行10多天的深入细致调查,写下了《才溪乡调查》这篇光辉著作,在全国总结、推广才溪乡的典型经验。

随着国民党反动派进一步实行白色恐怖,1933年11月,国民党军队向闽西、赣南猖狂进攻,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疯狂”围剿”。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主力红军从福建的长汀、宁化、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参加长征的8万多中央红军中,有近3万闽西子弟兵,他们几乎遍及红军各部,比较集中的有:

红五军团的三十四师,6000余人,是由原闽西独立第八、九、十师改编而成的。1934年11月底中央红军强渡湘江,冲破了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红三十四师临危受命,担任全军的后卫,大部分将士血染湘江,壮烈牺牲。

红九军团的第二十二师,2000余人,由原闽西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改编。在甘肃以西的高台战斗中,大部分壮烈牺牲;

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和第二师第五、第六团。其中第三、六团是由原闽西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改编的;第五团是原闽西第三路军先改编为红四军第三纵队第十二师,后与红军十一师合编为第十一师,长征前改为第二师第五团。这几个团,在长征中经常担任前锋,在强渡湘江、智取遵义、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等战斗中,斩关夺隘,锐不可当;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和红八军团第十四师各有一个团,是由原少共国际师和工人模范师中的闽西子弟兵组成的。

参加红军长征的行列中,有大批闽西的优秀儿女:如郭滴人、黄亚光、刘亚楼、杨成武、刘忠、罗舜初、袁子钦、傅连暲、罗元发、陈仁麒、张南生、卢仁灿、卢克、陈忠梅、张元培、苏启胜、张云龙、熊奎、张宜步、阙中一、王全珍、王平水、赖光勋、王集成、王奇才、王香雄、孔瑞云、翁祥初、雷钦、邱子明、刘振球、刘彬、黄鹊显、陈海涵、张力雄、蓝庭辉、王贵德、邱国光、刘禄长、丁甘如、何廷一、刘昌、叶青山、黄炜华、涂则生、吴岱、涂通今、林接标、罗洪标、钟池、郭成柱、郭廷万、林忠照、杨尚懦、张水发、林伟、廖步云、罗斌、蓝文兆、孔俊彪、张雍耿、张新华、赖际发、戴镜元、陈先多、张元寿、赖祖烈、吴富莲(女)、黄庆熙、阙森华、黄定基、廖亨禄、李松福、张福升、萧荣代、林海云、曹菊如、童小鹏、邓六金(女)、江一真、李质忠、雷浩茂、戴正启、谢小梅(女)等等。他们有的担任红军师长、团长或政治委员,率领部队克敌制胜;有的在各级参谋部工作,运筹军机;有的是医师护士,在战火中救死扶伤;有的做地方工作,一路上动员各族人民支援红军。他们在长征中建立了卓著功勋,其中有2万多闽西儿女在长征途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几十万重兵对闽西苏区进行残酷“清剿”,闽西人民处于严峻的游击战争环境中。1935年4月,在永定赤寨召开了闽西党政军领导人会议,制定“开展广泛的、灵活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的方针,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张鼎丞,邓子恢任财政部长兼民运部(后任副主席),谭震林任军事部长(后任副主席),郭义为任党务长。将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划分为3个作战分区。闽西人民和红游击队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领导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年游击战争。

为了粉碎敌人对红军的封锁、围剿,闽西人民千方百计地支红军游击队,保护红军游击队。特别是在1935年最艰苦的日子许多革命基点村的群众,用聪明的智慧创造发明了“串担”装盐(捣通竹节,往竹筒内装所送物品),“双层桶装米粪”(上层装肥料,下层装米),“大蒲包装饭”等20余种巧办法.越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给红游击送米、送药、送日用品。龙岩的后田、李家山、东坑等地党支部的党员.把自己省下来的盐巴、成菜、地瓜等物资当党费交给党乏部转到山上给红军游击队。广大群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红军游击队。有一次,游击队的伤员住在永定县湖雷山区的戴洋祭村,敌人发现后包围了这个只有8户人家的村子,把全村群众集中起来,要群众说出伤员住的地方,群众坚定地回答:“我们不知道。”疯狂的敌人从村民中拉出3个男青年当众杀了,用死亡进行威胁,但群众咬紧牙关,仍然没有说出伤员的住地。连城县赖源乡黄土暾村为红军游击队送粮、送药,掩护伤病员而被敌人将全村24人抓在大坪里杀害,27条生命(其中三个孕妇)被惨无人道地杀害,成了“无人村”。敌人的惨害和威胁没有吓倒坚强的人民。广大人民群众依旧冒着生命危险主动给红军游击队传送消息,配合作战,使红军游击队有了坚强的靠山,更加坚定了战胜敌人的信心,更加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人民群众。

1938年1月,闽西南红军游击队2600余人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这支部队于3月1日开赴苏皖前线抗日,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留在闽西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策划了“闽西事变”,加紧对闽西革命人民进行镇压,中共闽西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开展了以“保田”为中心的一系列革命斗争。有100个乡13万农民保住了20余万亩土地革命果实。1941年冬,党组织转移上山隐蔽活动,开展生产自给运动。1943年10月,中共闽粤边委决定“恢复武装自卫、解决经济困难”,先后成立了闽西南武装经济工作总队,1944年10月,成立“王涛支队”,刘永生为支队长,巫先科为支队长,陈仲平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冬,又成立“康容支队”,闽西革命武装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反顽自卫斗争,粉碎了敌人多次武装进攻。

1946年,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全国人民奋起进行伟大的争,中共闽粤赣边委贯彻“争取和平民主.实行分散发展”的方针,开辞了游击根据地。以闽西的王涛支队游击战士为骨干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东支队.在司令员刘永生、政委魏金水率领下,依靠边区人民,以国民党统治后方的闽西、闽南、粤东、潮汕一带为战场,沉重打击了敌人,部队在斗争中发展到2万2千多人(另外发展民兵近3万人)。

1947年6月·中共闽粤边工委确定了“刨造闽粤赣边人民解放军和解放区”的总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并进行反“三征”(反对征兵、征粮、征税)和减租减息的斗争,粉碎了民党军队的“六路进攻”和“十字扫荡”。

194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司令员刘永生、政委魏金水,铁坚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朱曼平为副政委。纵配合南下大军,共歼敌3万多人,先后解放了闽、粤边区的30县和汕头市,至11月上旬,闽西全境解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闽西人民遭受国民党反动派“三光”政策的严重摧残,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遭毁灭性摧残的村庄有539个,被烧毁房屋116858间,倒塌房屋90722间,绝灭37724户,被抓群众26876人,被迫逃亡13306人,被杀害群众18005人,饥饿疫病死亡148074人,被抢耕牛35864头,土地荒芜155445亩。

新中国建立后,被评为坚决支持革命武装与敌人进行长期斗争的基点村有610个,分布在7个县(市、区),隶属于67个乡(镇),312个行政村,共有25744户,116939人。(根据省委1952年首次老区工作会议,关于划分革命老根据地问题的讨论纪要和财政部、民政部1979年划分革命老根据地标准,应评而未评的基点村还有553个);有革命老区村7809个,227469户,920169人;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有23600多人(其中男23182人,女387人,省军级15人,地师级53人,县团级236人,获“英模”称号8人)。烈属9003户,43800人,约占全省烈士总数的一半;革命残废军人620人;无音讯军属1387户;“五老”人员15301人,其中,老地下党员2402人、老交通员235人、老接头户3581人、老游击队员4860人、老苏区区乡干部4223人。闽西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杨成武、卢嘉锡等。五六十年代被授予将军军衔的闽西籍将军有68人(其中上将2人,中将7人,少将59人),占全省83名将军总数的82%。

闽西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闽西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始终坚定革命必胜信念,执着追求,与子弟兵同甘苦、共患难,敢拼敢创,敢于胜利的精神,在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中不断发扬光大,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

闽西

闽西是一区位的名称,古指八闽最西端的州郡——汀州,今指福建最西边的地市——龙岩。龙岩市历史悠久,从发现的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期的过渡阶段的文化遗存看,早在一万年前,闽西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晋太原三年(二八二年),置新罗县,这是闽西省史可查最早设置的县,属晋安郡所辖;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设汀州,辖长汀、新罗(后改为龙岩)、宁化三县,从此闽西开始大步迈向汉化的进程。民国时期,闽西的州郡行政名称改为龙岩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易名为龙岩地区;1997年5月1日,撤销龙岩地区行政公署而设立地级龙岩市。

龙岩市现有新罗区、漳平市和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五县。全市面积1.91万平方公里,人口287万。她东临厦门、漳州、泉州,西连江西赣州,南接广东梅州、汕头,北靠本省三明。从地理位置上说,既是闽南“金三角”腹地,又是内地经济区的前沿,也是闽粤赣三省的交通要冲和物资集散地;从人文和资源而言,闽西是海内外客家人的祖地,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又是福建省重点侨区、林区、矿区和旅游区。

闽西是一区位的名称,古指八闽最西端的州郡——汀州,今指福建最西边的地市——龙岩。龙岩市历史悠久,从发现的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期的过渡阶段的文化遗存看,早在一万年前,闽西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晋太原三年(二八二年),置新罗县,这是闽西省史可查最早设置的县,属晋安郡所辖;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设汀州,辖长汀、新罗(后改为龙岩)、宁化三县,从此闽西开始大步迈向汉化的进程。民国时期,闽西的州郡行政名称改为龙岩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易名为龙岩地区;1997年5月1日,撤销龙岩地区行政公署而设立地级龙岩市。

龙岩市现有新罗区、漳平市和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五县。全市面积1.91万平方公里,人口287万。她东临厦门、漳州、泉州,西连江西赣州,南接广东梅州、汕头,北靠本省三明。从地理位置上说,既是闽南“金三角”腹地,又是内地经济区的前沿,也是闽粤赣三省的交通要冲和物资集散地;从人文和资源而言,闽西是海内外客家人的祖地,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又是福建省重点侨区、林区、矿区和旅游区。

某些地区概述:

新罗区:

新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城东名胜“龙岩洞”设置龙岩县,清雍正十二年升格为龙岩直隶州,民国恢复龙岩县,1981年撤县设龙岩市,1997年撤市设区,即为新罗区。辖区地处龙岩中心城市,是福建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辖4个街道、15个乡镇,面积267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0万人。

永定县:

永定客家风俗,从西晋至今1700多年间,既沿袭不少古代中原文化遗风,又逐渐形成多姿多彩的风尚习俗。客家先民辗转南迁,身无长物,傍无凭藉,所到之所,多是乡曲荒丘。为适应新环境,他们建造土楼合族聚居,男勤生产,女务织纤,团结互助,清洁卫生,保持了传统的民族美德。建国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道德观念的更新,民见民俗了发生了一些变化,既继承了传统的良风美俗,了批判、荡了崇神拜鬼的封建迷信和男尊女卑等愚昧落后的陈规陋习。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竟有不少良风美俗被视为封、资、修加以批判,出现了皂白不分的混乱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又进一步建立了新的人际关系,举起拥军、拥政、爱民、讲文明礼貌、提倡优生优育以及讲科学、讲卫生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永定有道、佛、基督和天主四个宗教组织。建国前,它们归僧(会)道司管理。建国后,它们的正当活动受国家的法律保护。

上杭县:

上杭客家先民来自中原汉族,在县境定居后与先期到达的部分畲族杂居,相互融化,但习俗仍与中原汉族相似,保留不少周礼古风,具有明显的客家特色。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生产落后,交通闭塞,民俗较为保守,加之受传统的道德规范。“忠孝”为核心的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人们多内向自尊、尊儒好学、安土重迁、崇古追远、重义好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变革,民俗发生深刻变化,刻苦耐劳、奋发进取精神日益弘扬,人们敦厚友爱、助人为乐。尊老敬贤、好学上进、婚姻自主。勤俭成风。但60年代后,尤其经“文化大革命”,许多良风美俗被视为封、资、修加以批判,一些陈规陋习又沉渣泛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精神风貌有了新的变化,自觉顶风正俗,清除陈规陋习,传统美德和优良习俗逐步恢复。但由于一度放松思想政治工作,一些地方封建宗族活动,以及迎神弄鬼、买卖婚姻、请客送礼、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又有滋长蔓延之势,党和政府已经注意,井正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移风易俗,发扬传统的优良风尚,树立社会主义新风,使之更好地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长汀县:

长汀地处闽西汀江流域上游,万山丛岭之中。千年来最主要的居民是中原迁来的客家 人,这里原居住过闽越族、畲族和其他先客家而来的汉族。故长汀风俗,以客家人从中原 地区带来的风俗为主,不断渗透、吸收、溶化了闽越族、畲族等的风俗,尤其是畲族原在长汀境内居住不少,至今以畲字为地名的有二 、三十处之多 。他们长期和客家人相处交往,发展到通婚,彼此风俗互相影响。故在客家人风俗中,保留有畲族风俗的痕迹。 长汀风俗一千多年来经历过多次变革 。唐宋时期,因山峻水急 ,舟车不通,商货阻 滞,农耕落后,经济贫困,故民风崇尚朴实,服用无华。民性劲毅果敢,轻生尚武;明清 时期,水陆交通逐渐发达,商业经济发展,文化水平提高,民俗也发生变化,士人勤奋好 学成风,重礼节、讲廉正、轻富贵、鄙侈华。明末,一度士气衰退,讼狱繁兴。力田治山 的劳动人民勤于耕作,衣食住行崇尚简朴,婚嫁丧葬习俗与富贵之家有别。民国以后,数千年封建礼教发生动摇,繁文缛节礼俗受到冲击,但风俗基本沿旧。建国后则民风丕变, 无论风俗的形式与内容都产生巨大变化。但“文化大革命”后,某些风俗出现复古倒退现 象。 长汀全县风俗,城与乡之间,乡与乡之间,甚至同一乡村内均存在差别。故志书所 记,只是举例性质,以城区为主,兼及某些乡村。 风俗归根结蒂是反映人们信仰观念。树新风,破旧俗,须着力提高人们的文化、科学 水平,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方能自觉地改变观念,破除陋习,移风易谷……

武平县:

武平历史上曾是畲族聚居之地。据县内各姓族谱载,自唐代开始,即有大批中原汉人陆续迁入县境,成为主要居民,称客家。故民俗文化卓有中原汉人古风,又兼有汉畲交融特色。县民素性剽悍,崇武尚义,又敦厚淳朴,殷勤好客,勤俭朴素,守业安生,不善开拓,平日重视饮食而不讲究穿戴。妇女除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外,还下田耕种,勤劳能干。

旧俗良莠杂陈,既有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待人诚恳,重信约,讲礼貌等传统美德,但又迷信鬼神,重男轻女,宗族观念重,买卖婚姻盛行。清末吸鸦片为害甚剧,民国时;政府严禁吸毒,虽见成效,但未彻底根除。“五四”运动(1919年)以后,县内共产党员及社会进步人士大力提倡移风易俗,但收效甚微。苏维埃政府时期,对重婚、纳妾、嫖娼、童养媳、迷信、赌博等封建陋俗进行巨大的冲击,30年代,县政府推行“新生活运动”,但终未能改变县内劣俗陋习。

建国后,封建迷信等各种陋习及买卖婚姻现象大为收敛,社会上开始形成文明的新风尚。“文化大革命”后,农村中封建迷信、婚姻索聘现象又见抬头,尤以武西、北山区为甚。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大抓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县内民俗逐渐改观,涌现了许多好人好事、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县内旧时流行道教、佛教,寺观遍布布乡村。但清末以后逐渐走向衰微,建国后僧尼道士绝迹。天主教清末传入武平,几经起伏,至今只有少数教徒活动,民间信仰崇奉儒道释合流的多神崇拜,饱含迷信色彩,建国后人民政府提倡精神文明,封建迷信活动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自觉抵制。80年代后一些乡村出现沉渣泛起现象,彻底破除迷信,任重道远……

闽西百家姓:

在闽西有诸多姓氏,主要的有陈、 李、 张、 傅、 江、 邓、 谢、 徐、 卢、 赖、 梁、 黄、 丘、 曾、赵、钱、孙、周、吴、郑、王、冯、诸、卫、将、沈、韩、扬、朱、秦、尤、许、何、吕、施、 古 郭 林 胡 刘 连 罗 彭等。

闽西人物:

闽西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伟大的革命实践。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几代闽西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茁壮成长,他们中不少人成为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如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张鼎丞、陈丕显,原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空军司令刘亚楼等,从而谱写了闽西历史以来最辉煌的篇章。

闽西还是海内外客家人的祖地,是历史上客家民系形成的舞台,也是福建省客家人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闽西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海内外客家乡亲前来寻根谒祖、旅游观光和投资建设。

闽西又是福建省的著名侨区,主要侨乡为永定县和新罗区。明代中叶,本市就有人飘洋过海,前往异国他乡谋生发展。目前全市有台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约100万人。并涌现了著名的爱国侨领“万金油大王”胡文虎、“锡矿大王”胡子春、教育家刘德枢等等。在新一代侨胞中,有些已是当今东南亚地区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和实业家。闽西侨胞素来爱国爱乡,关心桑梓建设,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在家乡投资办厂,为家乡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闽西将军谱:

姓 名 籍 贯 生卒年份 军衔 授衔时间

杨成武 长 汀 1914--- 上将 1955

傅连暲 长 汀 1894-1968 中将 1955

叶青山 长 汀 1904-1987 少将 1955

刘 昌 长 汀 1913--- 少将 1955

吴 岱 长 汀 1918--- 少将 1955

何延一 长 汀 1916--- 少将 1955

张日清 长 汀 1916--- 少将 1955

林接标 长 汀 1914--- 少将 1955

彭胜标 长 汀 1909--- 少将 1955

涂则生 长 汀 1912-1971 少将 1955

涂通今 长 汀 1914--- 少将 1960

罗洪标 长 汀 1917--- 少将 1964

钟 池 长 汀 1915-1978 少将 1964

王平水 永 定 1915--- 少将 1955

卢 克 永 定 1912--- 少将 1955

卢仁灿 永 定 1915--- 少将 1955

苏启胜 永 定 1909-1967 少将 1955

张元培 永 定 1913-1981 少将 1955

张元龙 永 定 1911--- 少将 1955

陈忠梅 永 定 1918--- 少将 1955

范阳春 永 定 1913--- 少将 1955

阙中一 永 定 1914-1995 少将 1955

赖光勋 永 定 1914--- 少将 1955

熊 奎 永 定 1912--- 少将

熊兆仁 永 定 1912--- 少将 1955

王全珍 永 定 1906-1970 少将 1955

张宜步 永 定 1913--- 少将 1961

刘 忠 上 杭 1906--- 中将 1964

罗舜初 上 杭 1914-1981 中将 1955

袁子钦 上 杭 1909-1968 中将 1955

王 直 上 杭 1916--- 少将 1955

王 胜 上 杭 1909--- 少将 1955

王奇才 上 杭 1903-1976 少将 1955

王贵德 上 杭 1914--- 少将 1955

王集成 上 杭 1907-1983 少将 1955

刘 彬 上 杭 1912-1989 少将 1955

刘永生 上 杭 1904-1984 少将 1955

刘振球 上 杭 1909--- 少将 1955

刘禄长 上 杭 1914-1980 少将 1955

李 平 上 杭 1915-1964 少将 1955

丘子明 上 杭 1914--- 少将 1955

邱国光 上 杭 1918--- 少将 1955

邱相田 上 杭 1916-1984 少将 1955

陈海涵 上 杭 1914-1994 少将 1955

陈茂辉 上 杭 1912--- 少将 1955

黄炜华 上 杭 1914--- 少将 1955

黄鹄显 上 杭 1914-1986 少将 1955

翁祥初 上 杭 1908--- 少将 1955

丁甘如 上 杭 1917-1995 少将 1961

蓝庭辉 上 杭 1913-1983 少将 1961

张力雄 上 杭 1913--- 少将 1961

雷 钦 上 杭 1915--- 少将 1961

王香雄 上 杭 1918--- 少将 1964

孔瑞云 上 杭 1917-1992 少将 1964

刘亚楼 武 平 1911-1965 上将 1955

林 伟 武 平 1905-1979 少将 1955

罗 斌 武 平 1914-1967 少将 1962

蓝文兆 武 平 1919--- 少将 1964

廖步云 武 平 1914--- 少将 1964

张南生 连 城 1905-1989 中将 1955

杨尚儒 连 城 1903-1986 少将 1955

张水发 连 城 1919--- 少将 1955

陈仁麒 龙 岩 1913--- 中将 1955

罗元发 龙 岩 1910--- 中将 1955

林忠照 龙 岩 1911--- 少将 1955

郭成柱 龙 岩 1912--- 少将 1955

郭廷万 龙 岩 1913--- 少将 1955

廖成美 龙 岩 1916--- 少将 1955

标签:闽西,历史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四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4.com/article/99866.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