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1856~1939)
Freud,Sigmund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 的创始人。1856 年5月6日生于摩拉维亚,1939年9月23日卒于英国。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他在求学时看到J.布罗伊尔医生用催眠法治疗癔病。又于1885 ~ 1886年间就学于J. - M.夏尔科 ,深信神经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奏效。他曾用催眠治病,后创始用精神分析疗法。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1897年,他对自己进行了艰苦的自我分析,提出了恋母情结,即仇父恋母的情绪倾向。弗洛伊德的“性”是广义的,他以为身体上的敏感部分都属于性觉区 。著有《梦的释义》、《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参考资料:中国大百科全书
佛洛伊德-其人、其事、其书
日期 2005-01-13 22:43:00 | 文章主题: 性学家
一个毫无疑问被母亲宠爱的人,终生都有一种征服者的感觉,
就是一种成功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往往导致真正的成功。
一、 佛洛伊德的生平
一个毫无疑问被母亲宠爱的人,终生都有一种征服者的感觉,
就是一种成功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往往导致真正的成功。
原文:Freud, Collected Works, Hogarth Press, London, 1952, Xol. IV, P.367
节自:佛洛伊德的使命,弗洛姆著,孟祥森译,水牛出版社19918, p.18
1985年的5月6日,西格蒙˙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奥匈帝国的弗莱堡(Freiberg in Moravia现属捷克斯拉夫)诞生在一个犹太人家庭中。佛洛伊德的祖先像所有的犹太人一样居无定所:
……我有理由相信我父亲的家族在莱茵河(科隆,Cologne附近)定居已经相当久了,但是由於14、5世纪中犹太人受到迫害,他们才向东逃走;而在19世纪中,他们又从立陶宛(Lithuania)经加里西亚(Galicia)迁回到德属奥地利。
(节自佛洛伊德传,廖运范译,新潮文库18,p.8)
佛洛伊德的父亲事毛织品的交易,生意做的并不好;母亲阿玛丽亚雷˙佛洛伊德是一位虔诚的犹太教徒,聪明善良、勤俭持家。此外,佛洛伊德还有二位同父异母的哥哥、两位弟弟与五位妹妹;全家共有12个人。
1860年因经商失败,加上逃避兵役,雅各˙佛洛伊德举家来到维也纳,当时的佛洛伊德才四岁。十岁以前,佛洛伊德的教育是在家中接受的,母亲对他关怀备至,宠爱有加,从小他的智力超群,父母为了培养他出尽其力,虽然家中并不富裕,但他却在卧室中拥有自己的汽灯;母亲虽爱好钢琴,但在他的坚决要求下,还是将妹妹的钢琴搬走了,以避免打扰他的学习;也因此,家中没有人受过任何音乐教育。
佛洛伊德的父亲是一位十分严厉的人,但为人诚实、单纯、心地善良、乐於助人,并且乐观、自信、坚强。佛洛伊德形容父亲像狄更斯小说<大卫˙柯波菲尔>中的米考柏一样,是个乐天派。佛洛伊德已遗传了父亲的优点。七岁之时,父亲要佛洛伊德诵读圣经,足见其对儿子教育之严与对宗教的虔诚;而七岁便能诵读圣经,也可见佛洛伊德超群的智力。
1865年,九岁的佛洛伊德提前一年考入了高等学校,就学期间更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连续七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受到特别待遇,从不用参加班里的考试。或许是父亲对他施予的犹太法典知识教育,也可能是犹太人总是处於被压迫的地位,佛洛伊德在高等学校时的志愿是学习法律,从事社会活动。除了规定的功课以外,他还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涉猎非常广泛,尤其是文学,佛洛伊德爱之有加;他最推崇希腊故事、莎士比亚和歌德,在其后来的文章中,大量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与其在中学时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
在毕业前夕的一场演讲中,卡尔˙布鲁尔教授朗诵了歌德的一篇散文<论自然>(注1),使佛洛伊德放弃从事法律工作的夙愿,「决定要做一名医学院的学生」。这篇散文对佛洛伊德的影响现已无从考证,但在其自传中提及:「我是为一种好奇心所驱使,而这种好奇心更多的是对於人类的关心,而不是对於其他事物」。一篇论自然的散文使佛洛伊德去关心人类,而不是关心自然,由此可见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1873年,佛洛伊德以优异的成绩保送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在大学里,佛洛伊德一如往常,涉猎很广,什麼课都听,什麼书都看,人们都不知道他要学到哪儿去,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事实上,佛洛伊德初入大学时过得很不顺心:
当1873年刚进大学时,我感到极大的失望,尤其是发现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大家都期待我感到自卑,或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属於他们的外国人。……此外,在我大学的第一年裏,我就发现由於天赋的特质和限制,注定我要在我原先热衷的那些科学领域裏失败下来,於是我才了解「浮士德」中的魔鬼美菲斯妥弗立兹(Mephistopheles)所提出的警告的真谛:「为科学广博的涉猎是徒然的,每一个人都只能学到他所能学的东西。」(浮士德,第一部。)
(节自佛洛伊德自传,新潮文库18,p.9)
大学二年级时,佛洛伊德再度显示了他的才智,他参加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获选为第一批到里雅斯特动物实验站的实习学生。在实验站中,佛洛伊德进行关於鳗鱼的性腺结构的论文,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其论文获克劳斯教授在科学院会议上宣读,并发表在科学院的<学报>上,这一次的成果,增加了佛洛伊德的信心。
1876年,佛洛伊德进入布鲁克的生理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助理,以佛洛伊德的说法是:「找到了归宿和充分的满足,同时也找到了应该尊敬并可奉为楷模的人。」这位佛洛伊德心中的楷模—恩斯特˙布鲁克(Ernst Brücke)是「柏林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自从进入这个研究所后,佛洛伊德所企求科学真理的热诚就被点燃了。布鲁克是佛洛伊德终生服膺的老师,二十年后当他已经名满天下之时,还对他的学生琼斯(E. Jones)说:
他是个自觉的、不知疲倦的劳动者,……是个完全不懂得玩弄手段和权变的人。看学生,他只看才能。他像个父亲那样教导和保护学生,他要求学生的远远不仅是学问。但是他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他们放手做他们的独创性工作,即使见解不同也无妨,因此就有利於每个有才能的学生。
(节自佛洛伊德,陈小文著,东大图书,p.7)
布鲁克指定佛洛伊德专研神经系统组织学,虽然这不太合他的胃口,他还是认真的专研,并在1877年提出第一个研究成果「鳗鱼的生殖腺的型态与构造」。布鲁克认为以一名新手而言,这个报告已经很令人满意了,於是推荐在科学院学报上发表。1878年,佛洛伊德以金氯化合物的神经细胞染色技术,研究八目鳗脊髓神经节细胞和蝲蛄神经细胞,发现了类似今日所谓的神经元相近的结构。他的发现获得布鲁克的激赏,认为:「已远远超过一名新手的水平」,并再次推荐给科学院学报。
1881年佛洛伊德获得了「姗姗来迟」的博士医学学位,并因为经济状况的困窘,接受了布鲁克的建议,离开了生理学研究所,进入维也纳总医院担任一名临床助理医生(aspirant)。据传记学家考证,经济的因素并非佛洛伊德放弃生理学研究的主要因素,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於他的未婚妻—玛莎(Martha Bernays)。
佛洛伊德的未婚妻玛莎举止文雅、外表娇美,但佛洛伊德注重的是内在美。在给玛莎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不要忘记,“美丽”只能维持几年,而我们却得一生生活在一起;一旦青春的艳彩成为过去,那唯一美的东西,就在於内心所表现出来的善良和了解上,这正是你胜过别人的地方。」。玛莎的家族是个显赫的犹太世家,1882年6月17日在不顾家人的反对下,玛莎与佛洛伊德私定终身,一直到1886年9月14日成婚前,佛洛伊德蒙受了「江湖骗子」的恶名。
1884,佛洛伊德从Merck化学公司找到了尚未弄清其功能的古柯碱,并研究其生理作用,成名与成家的渴望使佛洛伊德对这项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也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期间,他还准备澄清,古柯碱的麻醉作用和局部外科手术的麻醉功效有待进一步的证实,这些结果原应该写入论文之中,但是他等不及了,因此匆匆地完成论文,将未完成的实验交给了好友—眼科专家柯尼西斯坦因。1884年9月佛洛伊德自与玛莎相会后回来,发现卡尔˙柯勒已抢先宣读了古柯碱麻醉的结果,失去了一次成名的机会,成家也泡了汤。此外,由於许多人因为古柯碱而成为瘾君子,成了社会的一大问题,佛洛伊德的论文使他背上了「江湖骗子」的恶名。
在这段时间,佛洛伊德一直在维也纳总医院实习,由於工作突出,升为住院内科医生,并将研究课题扩展到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由此结合医学,开始研究神经方面的疾病。1885年春季,由於组织学方面和临床方面的论文,佛洛伊德被任命为神经病理学讲师,并在布鲁克的推荐下,获得了一笔不小的奖金,当年秋天,终於成了萨伯里(Salpêtrière)医学院的学生。
进修之初,沙考并没有注意到这位来自奥国的留学生,佛洛伊德只是默默无闻地学习,直到沙考表示希望有人将他最近的讲稿译成德文,佛洛伊德的自我推荐获得接受,才开始了与沙考的交往,并参与了诊所的一切活动。佛洛伊德的学习主要在歇斯底里症(Hysteria)的研究,沙考证明了歇斯底里症的真正症状和规律性,并证明了男性歇斯底里症经常发生的情况。(注2)
1886年9月,佛洛伊德与玛莎成婚,并继续在维也纳总医院担任内科医生。在1886年到1891年间,为了确立自己在神经症治疗中的信誉,并保障自己的物质生活,弗洛伊德并没从事任何研究工作,直到1895年与布若尔合著「关於歇斯底里症的研究」。
布若尔是佛洛伊德在布鲁克研究所认识的老朋友,是维也纳最受尊敬的家庭医生之一,并有从事学术研究经历。该书中主要是布若尔的研究成果,强调情绪生活的意义,强调区别无意识心理活动与有意识心理活动的重要性,但其中并没有太多论述性欲问题,佛洛伊德提供的病历中,性因素起一定的作用,但是对於性欲的注意程度和对於其他情绪刺激的注意程度,基本上是相等的,佛洛伊德认为此一研究试图建立的理论还很不完善,没有触及致病过程的根源问题。在行医过程中,佛洛伊德从累积的经验中认识到,在神经症现象背后其作用的,常常是一种性本能,可能是一种当时的性冲突,或者是早期的性经验的影响。
催眠术和宣泄法虽然在神经症治疗中发挥作用,但却有极大的局限,一是病人的「移情」现象,二是病人会有周期性的复发,无法从根本治疗。关於此点,佛洛伊德发现,应该通过深度催眠追溯病人痛苦发作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压抑学说」的看法,并以压抑理论进行诊治,暴露压抑,让病人用判断行动取代,弗洛伊德称之为「精神分析」。对於神经症背后的起因探究,佛洛伊德将之追溯到童年经验,认为人具有「恋母情结」、「恋父情结」,提出了「原欲(libido)」的中心概念。
由於以性的问题作为其理论基石,让人们闻之色变,亲友纷纷与其绝交,病人也不敢登门求诊,1897年的某日,佛洛伊德的门诊日志只记著三个人,二个免费,一个是他自己。现实的压力让佛洛伊德面临了抉择考量,但他仍决定继续前进。在此期间,佛洛伊德的自我分析使他自己保持在健康范围之内,并对梦的解释发生了兴趣。他发现,病人在进行自我联想时。总掺杂一些有关梦的叙述,同时也发现病人的幻觉与其梦有某些共同之处。1895年7月24日,透过对自己的梦的完全分析,佛洛伊德证实了「梦是愿望的满足」,这个梦便是众所周知的「伊玛的注射」。
1895年至1987年间,佛洛伊德分析了大量的梦,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取得了重大的结果,於是他计画写一本<梦的解释>。1899年9月,该书交由出版社印制,11月发行,但问津者却寥寥无几,学术界几乎是抵制地冷淡。1900年,佛洛伊德将书名改为<论梦>,保有原著的原理,但更简化、通俗化,这一次引起了英国和俄国人的注意,1913年开始将<梦的解释>一书译成自己的文字,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四方,德文本佛洛伊德也亲见再版了9次。
1902年是佛洛伊德重要的一年,当年成立「星期三心理学会」,该会是心理分析运动的萌芽,1908年改名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协会」。此后,佛洛伊德的医务日见起色,中欧各国的病人也纷纷慕名求医。1904年,佛洛伊德出版其最受欢迎的一本书,「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但也因此与好友弗利斯绝交,但此时的他已不是孤家寡人,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团体,1906年,荣格的加入,更使他声势浩大,由於荣格是雅利安人,又是新教徒,使其团体摆脱了「犹太种族的科学」之称,具有了「国际」的性质。此后佛洛伊德声誉日隆,门徒日增,1908年来自6个国家的42位学者,在萨尔兹堡(Salzburg)召开第一次国际心理分析学大会,同时决定创办「精神分析中央学报」,不久又创办刊物「意象」(Imago),力图将精神分析应用到心理科学中。
1909年,佛洛伊德获邀至美国麻州克拉克大学讲学,在美国他得到了平等的对待与应有的尊敬,这让他精神大振,他回忆道:
……在欧洲,我感到大家好像都看不起我;但在这里,我发现那些最优秀的人物对我是平等相待的。……,我好像实现了难以置信的白日梦,精神分析不再是一种幻想的产物,它已成为现实的一个宝贵的部份。
(节自佛洛伊德,陈小文著,东大图书,p.22)
1911年至1913年间,精神分析发生了两起分裂主义运动,领导者是佛洛伊德的得力助手—阿德勒与荣格,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在观点上发生了冲突,荣格反对性欲论和伊底帕斯情结;阿德勒则完全否定性欲的重要意义,认为精神病的主因是人的权力和欲望得不到满足,以及自卑感。1911年,阿德勒另组自由精神分析学会,开创个体心理学;1914年,荣格另立分析心理学。为此,在琼斯的建议下,成立「守护佛洛伊德委员会」,以捍卫精神分析学说。事实上,这两次的分裂不仅没有危害精神分析运动,反而使其日益壮大,声誉鹊起。
鉴於这两次分裂,佛洛伊德进行组织上的重新调整。1920年,他将忠实追随的精神分析学家组织成一个秘密的核心小组,并以自己的戒指为样,另铸了六枚发给兰克、萨克斯、亚伯拉罕、艾丁根、费兰齐、琼斯等六人,戒指为埃及宝石,刻有一老人头像。他们互相通信,每两年集会一次,必要得增加会议。然而,这依然阻止不了新的分裂,1926年兰克脱离了组织,1929年,费兰齐也因其「泛性主义伦理学」被开除。
1912年起,佛洛伊德将精神分析运用到美学、宗教、神话、文化起源等领域,先后发表了「图腾与禁忌」、「米开朗基罗的摩西」、「目前对战争与死亡的看法」、「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幻想的未来」、「为什麼有战争」、「摩西与一神教」等著作,精神分析至此已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不再是一种专业知识。佛洛伊德也奠定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地位,并於1930年获得歌德文学奖,1935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荣誉会员。
1938年纳粹入侵奥地利,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介入下,透过学生与友人的帮助,佛洛伊德终於得以离开奥地利,但是他的女儿被纳粹逮捕,妹妹们也未能逃离出来,后来他的四个妹妹惨遭纳粹杀害。安全抵达伦敦的佛洛伊德,受到空前的礼遇,社会各界表示对其欢迎,慰问信与电报不断,只写上「伦敦,佛洛伊德收」,也能送到他手中,英国国王亲自登门造访,社会名流亦纷纷前来拜望,令其激动的是,英国皇家学会送来该会自1660年创立以来代代相传的珍贵纪念册,请他在上面签名,佛洛伊德在有生之年终於看到自己的名字与达尔文并列,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
1939年,佛洛伊德病情日益严重,自1923年所患的上颚癌,虽经过33次的手术也未能痊愈,1939年9月21日,佛洛伊德要求医生实现晚期安乐死的诺言,在徵得她女儿的同意后,在1939年9月23日离开这个世界。
……我并不真是一个科学家,也不是观察家,也不是个实验家,也不是个思想家,我只不过是一个具有征服者气质的“Conquistador”—冒险家,假如要勉强翻译这个字的话,就是具有一种冒险家的好奇、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人。
(节自佛洛伊德传,廖运范译,新潮文库18,p.201)
二、 本能论
达尔文为生物的起源与目的找到了一个解释:本能。人有著许多自身特殊的本能,人的世界形形色色,很大程度就是由於人的各种本能,佛洛伊德如此揭示本能的真谛:
人,生是缘著本能,死也是缘著本能
(节自性˙梦˙佛洛伊德,王垒著汉扬出版,p37)
(一)何谓本能?
佛洛伊德认为行为是一种动态的系统,应注重其中的过程,而行为需要有动力,因此可以用能量的观念解释人的行为。他将人视为一个复杂的能源系统,必须遵守能量守恒的定律,因此采用「心理能」说明人的行为,亦即:来自躯体的神经生理的兴奋状态。
当本能造成躯体的兴奋状态,其蕴含著很大的心理能量,造成心理紧张,因此会遵循物理学的平衡法则,寻求能量的释放,以缓解紧张、平息兴奋,这就是心理能量的涨消规律。
本能总会寻求表现,而表现的结果是要得到平复,这种从有到无,有是为了无的过程,是一种还原。从更广大的意义上说,人的出生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历程,需要被平衡、减除。这个平衡的归宿便是「死」,生与死的平衡是最大的还原。
本能具有四大特性,亦即「根源性」—本能的起源是因为躯体的状态或需求;「目的性」—本能的目的是为了减除兴奋、紧张;「对象性」—本能的活动必要指向环境中的某些人、事、物,或者是自己身体的特殊部位;「动力性」—由需求带来并满足需求的能量,为行为提供能源。
Libido……是一种力量,本能……即是藉这个力量以完成其目的。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佛洛伊德观察婴儿的吸吮行为,根据享乐原则认为,经历的持续发泄,必定是因为从中获得了快感,这种推动行为的本能力量便是Libido(力必多)—意指「性欲和行为的动力」,也就是说性活动的能量来自Libido,驱使人们寻求快乐,在出生前Libido便已存在,出生后便立刻发挥作用。
佛洛伊德对本能的概念来自生物学与物理学,这让他对本能的看法强调原始性、动物性,但当扩展本能,使用「自我本能」的概念时,已将社会化的内容注入本能之中。所谓自我本能是指:人有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其不违背社会禁忌、道德准则。而又能实现原始冲动的欲望和快感的本能,亦即人类社会现实性的自律表现。
(二)潜意识
佛洛伊德在其治疗的过程中,发现所接触的歇斯底里病人许多都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部分情绪经验,对过去的一些经历无法回忆起来,若透过催眠方法,使其回忆经历并说出来,病人就会感到心情舒畅,病也就随之痊愈。显然,人有部分记忆并不是遗忘了,而是无法接触到这些内容,无法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根据这种现象,佛洛伊德做出推论:人在意识之外,必定还有另一个部份,称为「潜意识」,堆积了各种创伤性、被人无法接受的情绪经验。当人恣意式的作用减退、削弱或抑制的时候(如昏迷、服用药物、醉酒、作梦等),人的心灵便在另一种状态之下,以另一种形式活跃著,这便是潜意识内容。
关於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佛洛伊德曾举了一个比喻:潜意识好比一个大房子,与其紧紧相连的是意识的小房子,两房之间有一扇门,门口站著一个守门人,负责检查在两个房子之间通行的内容,当无意识裏的冲动、欲望涌向门口时,守门人就会将其阻挡回去,这些内容是被压抑的,亦是必须抵挡这些被压抑的内容的冲动。人就是生活在两者间的交互作用;人受到潜意识的影响、驱使,意识则要挣扎、抵抗,这样的冲突若解决不好,就会导致神经症。
佛洛伊德相当看重潜意识,认为意识只是潜意识的可见部份,认为心灵就好像冰山一样,露出水面的一小部份就是意识,而浸在水裏的部份则是潜意识,占了心灵结构的大部分。潜意识包容了人的各种原始冲动与本能,因为与社会准则、规范的不相容,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简单的说,潜意识是本能冲动的避难所。
(三)性欲与文明
……身体的器官,除了他们原有的机能之外,都兼有性的意味,而且性对他们的要求若太强大,则原有机能便受牵制。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在佛洛伊德的时代,「性」当然不正当的,可是他并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性是本能,是「快乐的冲动」、「快感的来源」,并将性的含义推广到人的许多其他行为上—「大多数强迫性动作都是变了样子的手淫,而手淫则可视为各种性幻想的唯一基本动作」,这也就是他人批评佛洛伊德是「泛性论」的原因。
佛洛伊德之所以重视性是因为,他认为神经症的根源是性欲被压抑的结果,因此性成为他解释正常和异常行为的根据,也是他治疗病人的基础。佛洛伊德的时代曾深受维多利亚统治的影响,那是个连想到性也是有罪的时代,因此,他将性变态的原因归因於文明的压抑;因为性是本能的、原始的、非文明的,但社会却视性为「不正当的」,强迫人离开性,而以「道德」的方式行为处事,造成了两方面的压力。因此,人就会变态;性会以伪装的、矫饰的方式寻求转换的表现,也就会有各种性倒错。
(四)死的本能
佛洛伊德把所有的本能简化、归类为两大类:生与死。最初佛洛伊德并没有确立死的本能之概念,但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无法解释人类残忍屠杀的行为动机,因此认定:人的本质中必有求死的天性。
既然人有生的本能,也有攻击的天性,为了生而采取攻击的方式时,其实就是在接受死亡,就像动物间的互相攻击,双方必有一方最终要面对死亡,换句话说,攻击的受害者可能是对方,也有可能是自己,为了求生,在攻击中必须面临死亡的来临,就抽象的意义来说,不论是谁受害,本质都一样,都是对生命的践踏。
三、 人格的内容
本我是心的呐喊;
超我是脑的训斥;
自我是嘴的修饰。
~梦的解析者,王垒著,笙易文化,p69
(一)本我—快乐的伊德(id)
所谓本我,是指人原始本来的「我」,还没披上文明外衣的人;也就是生物的我,纯粹动物性的表现。佛洛伊德认为,既然本我是生物性的,当然就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是人格中的永恒成分,因为人离不开生物需要的满足。
那麼本我的作用又是什麼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即然是生物性的,当然就是满足人的生物需要,也就是生物冲动,寻求直接、即刻的满足,而且不讲条件,毫不掩饰;本我依照「快乐原则」行事,其功能就是在寻求快乐,争取各种肉欲的满足。快乐,是永远都需要的,因此本我不能忍受被压抑,更不会因为压抑就消失或减弱,只会改变方向、转换对象而间接地满足需求。
(二)超我—良知与理想(superego)
我们的痛苦要由我们的文明负责,如果我们背弃了它,复返於原始的情境,我们会比较幸福。
~佛洛伊德—文明及对文明的不满
处於文明社会之中,本我并不会如此逍遥自在,文明会以自己的方法重新塑造人,这就是文明的法则,以庄重、威严取代本能的原始、快乐。
良知便是社会以各种方式强化的禁忌,以压抑、束缚本能,当人逐渐内化这些教条,在意识中建立起伦理道德规范,行为上依照社会的规定而行,甚至连思想上也依照社会的规定思想。简单的讲,获得良知就是要发展出「是非感」,也就是一套判断是非善恶的准则,用来监督自己及解释外部的环境。其实。良知的获得,就是社会规范在心灵上的翻版,而这样的结果是以本我的压抑做为代价换来的。
除了良知的建立,人们还会建立一套自我理想,亦即:对自己的期望。既然是理想,当然和实际会有一段差距,因此自我理想就成了人们新的社会生活目标,而当人们越接近这些理想目标之时,离本我也就越来越远,其代价便是丧失本性,压抑本能,使其不能得到自有的满足。
佛洛伊德认为,良知与自我理想构成人格中的超我,也就是超越个人原始的本体,追求灵魂的净化。超我的建立主要在儿童期,受到父母的影响(注3),透过长期的家庭生活,人们将父母及祖先的社会道德变成自己的东西。由此建立的超我,充满了清规戒律,并强迫人们遵守;一但违反,便会产生内疚,甚至有强烈的罪恶感。
(三)自我—现实的妥协(ego)
人都需要快乐,佛洛伊德所指的快乐,是满足本能而取得的原始快乐,并非一般快乐的意义,而肉体的快乐和心灵的高尚,是永不相容的两回事。因此,在人格的内部,超我与本我必定有激烈的冲突,这样的冲突绝非人所希望面对,因此佛洛伊德认为人格还有第三个构造—自我。
依照佛洛伊德的观点,若人只生活在本我的世界中,社会恐怕会充满危险;若仅生活在超我的世界裏,社会就会充满空虚,因此就需要「自我」来调适双方,让不快乐的世界还能保有一些快乐。
自我是人格的调节器、润滑油,能机警的洞察本我的冲动,也要领悟超我的要求,并在现实中,敏感的寻求满足本我的途径。这就好像人的膝关节,调节小腿与大腿的运动,然而,恰如膝关节容易发生问题一样,自我的调适机能一旦减退或失灵,也就是神经症状发作的时候。
四、 性变态
针对性需求的满足,佛洛伊德提出两个名词,亦即:「性对象」(sexual object)—散发性吸引力的人、物;以及「性目的」(sexual aim)—性冲动所竭力以求的标的。
(一)性对象的变异
传说单性的古人被剖成两半—男人和女人,经由爱情,挣扎著再融合,因此,当男人的性对象不是女人的时候,便会引起人们的惊讶,而佛洛伊德称这样的人为「性倒错」,并且认为人数绝不会太少。
1、性倒错(意指同性恋)
性倒错有三种行为型态:有一种是全然倒错的,其性对象必须永远是同性;有些是两栖性的倒错者,而有些人则是偶尔倒错,多半是因为正常的性对象遥不可及或是模仿而来。
对於性倒错,佛洛伊德提出理由说明这并非「变质现象,degeneration」 (注4),因为性倒错者除了性行为外,其他部分和普通人一样,不仅能力分毫未损,反而在心智发展和道德涵养有高度的成就;而古文明中,性倒错往往有重大的意义,在原始民族和野蛮人之中亦十分流行。
关於性倒错的成因,佛洛伊德认为只有第一种的极端情形,才能猜想性倒错是天生的,但是部分性倒错者出现在儿童或成人期的外在影响力(同性相处、战时夥伴、监狱服刑、独身生活……),亦会导致性倒错的固置作用,因此,不论是先天或习得,均无法单独说明一切。(注5)
一般认为性倒错者的性对象,均与常人相反,男性倒错者有如女人,佛洛伊德认为这并不全然正确,不少的男性倒错者其举止俨然是个伟丈夫,并不表现多少
弗洛伊德(1856~1939)
Freud,Sigmund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 的创始人。1856 年5月6日生于摩拉维亚,1939年9月23日卒于英国。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他在求学时看到J.布罗伊尔医生用催眠法治疗癔病。又于1885 ~ 1886年间就学于J. - M.夏尔科 ,深信神经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奏效。他曾用催眠治病,后创始用精神分析疗法。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1897年,他对自己进行了艰苦的自我分析,提出了恋母情结,即仇父恋母的情绪倾向。弗洛伊德的“性”是广义的,他以为身体上的敏感部分都属于性觉区 。著有《梦的释义》、《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奥籍犹太人。,生于捷克,后随父母迁居至奥地利,及长在维也维学医和行医,其后为逃避纳粹的统治而迁居英国,1939年以83岁高龄逝世于伦。
佛氏创立心理分析学派(School of Psychoanalysis),其理论在心理学界有深远的影响,对人格理论、精神病、心理治疗、变态心理学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是位极富创见的心理学家。其著作甚勤,终其一生,计有四十多册,较重
要者有:
《歇斯底里亚研究》(Studies in Hysteria)、
《释梦》(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学》(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对性欲理论的三种贡献》(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Sex)、
《自我和本我》(Ego and the Id)。
楼主想要更多的内容可以去baidu主页,搜索“佛洛伊德 介绍”
好运!~
贰、理论内容
佛洛伊德学说之内涵,包括心理活动层次、人格结构、人格发展、焦虑,防卫机构(Defense Mechanism)、变态行为与心理治疗,谨分项摘述。
一、心理活动之层次
佛氏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一)意识(Conscious)--是公开之行为及思想,其内容能符合现实环境之要求,并能随时在记忆中出现。
(二)前意识(Preconscious)--系较模糊之思想,要经过思考后才能召回之记忆。
(三)潜意识(Unconscious)--系由不受意志来管制之态度、感情及观念等所构成,内容极为隐晦,经常以「象征化」(Symbolism)在行为上出现(注2)。
二、人格结构
佛氏将人格之构造分成本我、自我及超我,这三部分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内动力,支配了个人的所有行为。
(一)本我
1.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其成分乃与生俱来。
2.本我之内包括一些生物性的或本能性的冲动,这是个人行为的原始动力。
3.受唯乐原则所支配,借着立即的满足,来宣泄原始的冲动,以减低紧张状态。
(二)自我(Ego)
1. 分。
2.自我借着与现实环境相接触、相交往,从而形成适应的作用,故受现实原则支配。
3.自我主要功能为:满足基本的需欲以维持个体的生存、调节本我之原始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管制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调节并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注3)。
(二)超我(Superego)
1.在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是监督者的角色。
2.超我系个人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内化而成,故受道德原则所支配,其主要力能为:管制不容于社会的原始冲动、诱导自我使其能以合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成完美的人格(注4)。
三、人格发展
心理分析论重视人格的发展,认为婴幼儿期的生活经验,是构成人格的主要因素。
(一)口腔期(Oral Stage)--初生至周岁
1.活动以口腔为主,经由吮吸、吞咽、咀爵等活动,以获得基本需欲的满足。
2.如口欲受挫折,长大可能偏向悲观、依赖、退缩。
(二)肛门期(Anal stage)--一岁半至三岁左右
1.幼儿由于排泄粪便,解除内急压力而得到快感的经验。
2.如顺其自然,则人格获得良好发展。
(三)性蕾期(Phallic stage)--三至六岁
1.以性器官为获取快感的中心,小孩有意无意会去触摸、摩擦,以获得快感。
2.儿童在行为上已有男女性别之分。
3. (Oedipus Complex);女童则产生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4.儿童的恋亲情结,经由超我的发展获得调适,转而模仿同性之行为,并经由认同作用形成个人人格特质。
(四)潜伏期Latency Preiod)--六岁至十二岁
1.儿童注意力的重点,已渐渐转移到周围环境的事物。
2. 明。
(五)生殖期(Genital Stage)--十二岁以后
1.儿童进入青春期,第二性征出现。
2.对异性发生兴趣,喜欢参加两性组成的活动。
3.在心理上逐渐发展,而有与性别关连的职业计划及婚姻理想(注5)。
标签:佛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