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俄语: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德语:Schlacht um Moskau)又称莫斯科战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 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纳粹党在他的领导下,开始了对德国长达二十多年的独裁统治。希特勒执政初期,在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挽救了在经济大萧条中几乎崩溃的德国,因此获得了德国民众的普遍支持。
希特勒利用德国人普遍存在的复仇心理,大肆煽动对其它民族的仇恨,为他发动“争取生存空间”的对外侵略战争打下了基础。
希特勒极度痛恨社会主义,曾经多次表示与红色苏维埃政权不共戴天,并且将彻底消灭苏联作为自己必须完成的“神圣使命”。虽然如此,希特勒为了避免德军再次陷入“两面作战”的泥潭,仍然在1939年8月23日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暂时稳定了苏德关系之后,开始实施征服欧洲大陆的侵略计划。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39年9月25日,在德国征服波兰后,苏德两国共同瓜分了波兰。
1940年4月,德国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并于1940年6月22日迫使法国政府投降。
1940年9月17日,经过历时2个多月的不列颠空战,德国妄图占领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彻底失败,希特勒被迫宣布中止征服英伦三岛的计划。
1941年4月6日,德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并且在很短时间内将其征服。至此,整个欧洲大陆除英国以外,基本上被纳粹德国控制或占领,德国基本清除了入侵苏联的障碍。
斯大林战前在红军内部发起了“大清洗”运动,大批高级军官被逮捕或被枪决,此举极大削弱了苏联红军的军事指挥能力。他强行推进“农业集体化”运动,国内很多地方因此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乌克兰尤为严重,导致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为苏军在乌克兰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1939年苏联和德国一起密谋瓜分了波兰。1939年11月30日,苏联军队入侵芬兰,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获得胜利,夺取了该国的卡累利阿地区和图尔库军港。1940年6月,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
与此同时,苏联还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苏联在二战前期一系列趁火打劫的行为,直接导致芬兰和罗马尼亚加入德国的阵营,并且使得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苏浪潮。在德国军队进攻波罗的海三国的时候,当地人民反而夹道欢迎德军的到来。
在远东地区,苏联与日本也是冲突不断,相继发生了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为了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苏联与日本在1941年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条约》。
《苏日中条约》 的签订极大缓解了日军入侵苏联的压力,为日后苏军抽调大批远东精锐部队参加莫斯科保卫战埋下了伏笔。
战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召集仆从国军队共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德军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斯大林认为德军不会在1941年对苏联采取大规模的入侵行动,在战前没能让军队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战争爆发时,苏联红军部分高层领导表现得惊慌失措,在战争初期没能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阻止德军入侵。仅在开战第一天的战斗中,苏联红军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摧毁。在短短的10天之内,德军突入苏联领土达600公里。
希特勒宣布,德军将在三个月之内灭亡苏联。
北方战线由德军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军群负责进攻。两个星期内苏联红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了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波罗的海三国由于早就对苏联的统治不满,因此在德军入侵时发起了针对苏联政权的武装暴动,此举加速了苏联红军的败退。
中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德军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通过一个双钳形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的合围。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随后,德中央集团军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展开了第二个钳形攻势。
由于苏联红军有效地组织了防御,这次战役德军的进展比较缓慢。在经历了2个月的激战之后,德军还是完成了合围,歼灭了苏联红军30万人。
南方战线由德军伦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负责,其作战目标是占领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且夺取黑海的港口作为海上补给基地。南方集团军群面对的是苏联基辅特别军区(即西南方面军)和敖德萨军区(南方面军),这两个方面军无论在兵力还是装备水平方面,在苏联红军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西南方面军在乌克兰地区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是面临被德军中央和南方两个集团军群合围的巨大风险。朱可夫向斯大林提出将防守基辅的苏军撤到第聂伯河东岸,但是斯大林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1941年9月15日,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被德军合围,66万苏联红军被歼灭,其中包括6万名军官。
希特勒将基辅战役称为“史上最大的围歼战”。
1941年9月,德军在攻占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的基辅后,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夺取苏联的首都莫斯科。斯大林在征求了朱可夫的意见后,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坚守莫斯科。决定苏德战争命运的莫斯科保卫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战役全程
1941年9月30日,希特勒旨在一举夺取苏联首都莫斯科的“台风计划”开始实施。德军集中74个师约100万人,在1700辆坦克和11000门火炮的支援下,对莫斯科发动了全面进攻。
德军第2装甲集群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和第4装甲集群在维亚济马方向,相继对当地苏军部队发起了猛烈地进攻。尽管苏联红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德军仍然突破了苏军的防御阵地。德军第2集团军突破了苏联红军第50集团军的防线,于1941年9月下旬夺取布良斯克,并且在10月3日占领了奥廖尔。
德军沿着奥廖尔到图拉的公路向莫斯科方向快速推进。莫斯科以西的维亚济马地区,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斗。德军10月7日进抵维亚济马地区,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又一次陷入合围。
10月13日,苏联红军防守维亚济马地区的集团军大部分被歼灭。
与此同时,布良斯克方面军也陷入被合围的困境,不得不放弃阵地向后方撤退。10月23日,苏联红军布良斯克集团军大部分被歼灭。
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消灭了苏联红军大批的有生力量,苏军被俘人数达到58万人。
就在苏联红军异常被动的时候,秋雨季节开始了。泥泞的道路给苏德两军的作战行动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毕竟苏联红军是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他们对地形和环境的适应能力远远强过德军。苏联红军利用这次机会,不断从各地向莫斯科附近调集增援部队,并且大规模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为抵御德军随后的进攻做好了准备。
1941年10月17日,斯大林决定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为新的西方面军,任命朱可夫大将担任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开始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卡卢加建立新的防线,并着手组建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朱可夫抽调了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和40多个炮兵团,迅速重建了第5、16、43、49四个集团军,但总兵力仍然只有9万余人。
与此同时,莫斯科的全体市民都被动员起来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妇女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三。 截至1941年10月,仅妇女和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
1941年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戒严。莫斯科市民在街道筑起防御工事,组建了几个新的民兵师,在整个城区做好进行巷战的准备,苏联红军和广大市民的战斗热情空前高涨。
1941年10月23日,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剩余部队突出重围。古德里安的坦克集团依然紧追不舍,并于29日逼近莫斯科左翼重要军工城市——图拉。由于第50集团军的红军战士和图拉民兵的坚守,德军始终无法突破图拉防线。
与此同时,德军对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发动了进攻,但是同样无法突破拉马河、鲁扎河、纳拉河等地区。在希特勒的严令下,德军不惜一切代价向莫斯科发起了连续不断的进攻。德军虽然向前推进了几百公里,却使得右翼战线大大延长,兵员和物资的补充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叶廖缅科
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为了提升民众和军队的士气,命令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斯大林在阅兵式的演讲中说:“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土地和村庄”。
当天苏联所有广播站都播放了斯大林的演说,他向全世界表明了苏联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坚定意志。苏军部队在克里姆林宫前接受检阅,然后直接开赴前线与德军作战。
11月13日,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德尔下达了“1941年秋季攻势命令”,中央集团军群为此集结了51个师的兵力。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是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其左面是霍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团军,其任务是分别从北方和西方包围莫斯科。
德军第三和第四装甲集群占领了克林和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右翼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军团突破了图拉防线,然后继续向南推进企图包围莫斯科。
苏联红军经过顽强抵抗和多次反突击,终于迫使德军停止了向莫斯科的全面进攻。仅1941年11月16日到12月5日这段时间内,德军在莫斯科附近就死伤15.5万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火炮300门、飞机近1500架。
德军在此次进攻行动中,人员和装备的消耗都非常大,一线部队人员损失在三分之一以上。再加上德军战线拉得过长,导致作战物资补给严重不足。更为严重的是,1941年的冬季提前到来,而且天气异常的寒冷。希特勒认为在入冬前就能够占领苏联全境,因此没有为德军储备能够满足战争需要的冬季装备。
保暖的冬装和白色伪装服都严重不足,坦克和其它车辆因为低温而不能开动。士兵因为没有手套,甚至连枪栓都无法拉开。在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德军没有多余的兵力布置防御阵地,也缺乏足够的战役预备队,官兵的士气开始逐渐低落。德军对莫斯科的攻势已经是强弩之末,苏联红军进行大反攻的时机逐渐成熟。对莫斯科的苏联红军而言,情形则是恰好相反。
1941年11月29日,苏联红军全面大反攻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苏军总兵力110万人,7652门火炮,774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德军共有170万人,13500门火炮,1170辆坦克,615架飞机。
虽然德军的总兵力和重装备仍然超过苏军,但是德军的战线拉得过长,兵力非常分散,而且缺乏必要的防御工事,导致其防线非常薄弱、不堪一击。朱可夫认为红军转入反攻并粉碎莫斯科城下德军的条件已经具备。1941年11月29日,斯大林下达反突击的命令。
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0集团军首先转入反攻,德军装甲集群侧翼遭到猛烈的打击,迫使他们向克林方向撤退。紧接着,西方面军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对德军发动反击,德军部队在气候和苏军的双重夹击下,被迫从莫斯科附近全面后撤。在图拉附近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也不得不退回原来的防线。
12月9日,苏联红军解放了罗加切沃,11日解放了伊斯特拉,12日解放了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15日解放了克林,16日解放了加里宁,20日解放了沃洛科拉姆斯克。
12月19日,希特勒签署了在苏德战场全线包括莫斯科方向转入防御的训令。他还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他命令莫斯科附近的德军部队“必须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绝对不许后撤一步”。
到12月底,在莫斯科西南方向,苏联红军收复了卡卢加。在西北方向,加里宁也被苏联红军收复。东南方向,苏联红军解除了德军对图拉的包围。1942年1月7日,苏联红军重夺莫斯科以北的重镇加里宁。
苏联红军经过一个多月的大反攻,将德军从莫斯科周边击退了100至350公里,规模空前的莫斯科保卫战宣告结束。德军损失人员50余万、坦克1300余辆、火炮2500门、汽车15000辆和大量其它装备。
苏联红军取得了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第一次伟大的胜利,成功逆转了德军节节胜利的进攻势头。德军不得不全面转入防御,希特勒在1941年征服苏联的计划彻底破产了。
战役总结
德军在战争初期重创了苏联红军,迅速深入苏联领土数百公里,甚至兵临莫斯科城下。在苏联军队的顽强抵抗和寒冷冬天的双重打击下,德军在莫斯科遭受了二战开始以来最惨重的失败。
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首先,希特勒对苏德战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准备不足,是德军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希特勒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希特勒对苏联的军事实力严重估计不足。斯大林在战前发起了“大清洗”运动,大量苏军高级军官被逮捕或被枪决,此举极大削弱了苏联红军的作战能力。
希特勒由此得出结论,苏联红军的战斗力极为低下,根本无法与德军相提并论。虽然苏联拥有几百万军队、上万辆坦克和数千架作战飞机。但是苏军这些装备不是非常老旧,就是缺乏必要的通讯设备,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战效能。
因此,用希特勒自己的话说:“苏联就是一座腐朽的房子,我们只要在门上踢一脚,整栋房屋就会倒塌。”希特勒对苏联红军的实力极度轻视,对德军的战斗力又估计过高,是莫斯科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希特勒对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估计不足。斯大林在战前采取的对外扩张政策和激进的农业集体化措施,使苏联内部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矛盾和冲突。希特勒也发现了苏联内部存在的严重问题,认为这些地区的人民一定会把德军看做他们的解放者。不仅不会抵抗德军的入侵,反而会帮助德国人推翻苏联政权的统治。
任何国家都有一些内部矛盾,苏联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大多数苏联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为保卫祖国付出一切代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德军越深入苏联的腹地,当地军民的抵抗意志就越坚定。俄罗斯民族拥有悠久的抵抗外族侵略的历史,他们的战斗精神和战斗意志在各民族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俄罗斯人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时,表现出来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行为,恰恰是希特勒所根本无法理解的。因此,德军虽然在战争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仍然无法摆脱被苏联军民彻底击败的命运。
其次,希特勒刚愎自用和朝令夕改的军事指挥风格,是德军入侵苏联先胜后败的重要原因。希特勒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成功策划了一系列战略欺骗行动,令斯大林始终不相信德军会在1941年入侵苏联。
总参谋部认为德军应该长驱直入,一举拿下苏联首都莫斯科,以达到尽快结束苏德战争的目标。但是巨大的胜利冲昏了希特勒的头脑,他根本听不进将军们正确的建议。
等到希特勒决定再次进攻莫斯科的时候,苏联红军已经做好了防御的准备。苏军的抵抗越来越强烈,再加上严寒冬天的提早来临,使德军部队精疲力竭,再也无力发动新进攻。苏联红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德军死伤惨重、溃不成军,被迫后撤数百公里,永远失去了进攻莫斯科的机会。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希特勒军事指挥的成功与失败,都与他的性格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无论希特勒有什么样的军事天才,从他发动反人类的侵略战争那一天起,其失败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战役的深远影响
莫斯科保卫战是苏德战争的伟大转折点,也是二战期间最具标志性的战争转折点之一。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希特勒利用“闪电战”征服苏联的梦想彻底破灭。最重要的是,苏联红军顶住了德军最疯狂的进攻,并且将他们从莫斯科附近击退。德军遭受了二战开始以来最严重的损失,使其不得不放弃速战速决的策略,转而与苏联红军进行一场漫长的消耗战。
显而易见,苏德之间进行一场比拼资源、人口、工业制造能力等综合国力的长期战争,对于德国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苏联红军虽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却可以得到后方源源不断的补充。反观德国军队则不然,德军大批精锐部队被苏军消灭,却得不到有效的补充。长此以往,德军不仅战斗力大幅度下降,数量也远少于苏联红军,战争的主动权逐渐落入苏联的手中。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体苏联军民的士气。虽然苏联红军在与德军的战斗中还要经受一些挫折,但是苏联军民坚信最终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他们的。1941年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亚洲、欧洲和苏联战场的局势都非常严峻。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振奋了各大反法西斯战场军民的信心,使他们看到了战胜强大侵略者的希望。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之前,同属反法西斯阵营的英国和美国,在支援苏联的问题上态度消极。英美两国领导人不相信苏联红军能够顶住德军的疯狂进攻,害怕援助苏联的装备和物资落入德军手中。苏联红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的巨大胜利,使英美相信苏联能够顶住德军的进攻,并且有实力与德军进行长期的战争。
以此为转折点,英美两国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为苏联提供急需的重要战略物资。英美运输船队满载着飞机、坦克、大炮以及各种物资来到苏联港口。苏联红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装备和物资补充,为日后的全面大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之后,苏联军民还要经过数年艰苦的战斗,付出几百万人牺牲的代价,才能获得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
莫斯科保卫战作为苏德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转折点,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莫斯科保卫战(俄语: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德语:Schlacht um Moskau)又称莫斯科战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
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
德军方面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与其盟友入侵苏联,使苏联及苏联红军领导层大吃一惊。德军以闪电战战术快速深入苏联领土。装甲部队以钳形方式推进,先孤立然后彻底摧毁苏联红军。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推进,南方集团军群则征服乌克兰和高加索高地,而中央集团军群则向莫斯科进发。苏联红军的防线很快便崩溃,死伤枕藉。
1941年8月上旬,德军攻占斯摩棱斯克,是通往莫斯科路上一个重要据点,但斯摩棱斯克的战斗阻碍了德军的攻势直到9月中旬,有效地瓦解了闪电战的战术。其后,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到达莫斯科外围,但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命令他转向南方去支持龙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对乌克兰首府基辅的攻击。
1941年9月,德军在攻占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的基辅后,集中兵力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进攻。
首先,把北方,南方集团军群的部分兵力集中到中央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在列宁格勒的攻势被遏制,始终无法突破苏军在列宁格勒接近地的防御,故将集团军群配属的大部分装甲师和摩托化师调往莫斯科方向。)
“台风”作战的计划,主要由德军最高统帅部和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协商制定,各项计划都由希特勒审定批准。德国情报机关对于莫斯科正前方部署的苏联红军部队的判断,准确性很高,但仍有不完善之处。它认为苏联红军的战斗序列是:在前方部署的是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的七个集团军,在它的南面是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的两个集团军。对后方的苏联红军部队情况则一无所知。西方方面军的兵力估计为七十到一百个师,结果证明与实际兵力相差无几。首都莫斯科方向上匆忙建立起来的防线从空中是很容易查明的。
博克的任务是,在攻打莫斯科之前首先歼灭当面苏联军队。德军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以斯摩棱斯克-莫斯科这条线在中央做为基准线兵分两路进行钳形包围,两军将在苏联红军后方约八十英里的维亚兹马会合。
苏军方面
自7月起,苏联政府征用民工在莫斯科以西两道防线上急如星火地构筑工事。民工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是妇女。前一道防线称做维亚兹马防线。它的最北端在奥斯塔什科夫以东约三十英里处,据瓦尔代山不远,中间穿过维亚兹马以西地区,最南端在基洛夫以南,全长二百余英里。后一道防线叫莫日艾斯克防线,在莫斯科以西约八十英里,自沃洛科拉姆斯克至提赫文,长约一百六十英里。此外,在莫斯科以西还有四道弧形防线。
同时,苏联从中亚,远东抽调兵力保卫莫斯科。(由于确切情报得知日本在远东地区认定的主要对手是美国而不是苏联,所以苏联方面朱可夫元帅从远东地区调集大量部队巩固首都莫斯科的防御)
另外,苏联还使用坦克伏击战,这是由卡图科夫首次提出的,主要在姆岑斯克附近进行的。实时证明坦克伏击战还是很有用的,卡图科夫为巩固图拉防线赢得了时间,并削弱了古德里安对莫斯科南部的攻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根据“台风”计划,德军第2装甲集群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第4装甲集群1在维亚济马方向,相继开始了进攻。尽管苏联红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德军仍然突破了防御。德军第2集团军突破了苏联红军第50集团军的防线,于1941年9月下旬夺取布良斯克。10月3日奥廖尔陷落。德军沿着奥廖尔-图拉的公路推进。莫斯科以西的维亚济马方向,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进行了艰苦的防御战斗。德军10月7日则进抵维亚济马地域,两方面军大部分军队在此陷入合围,一直顽强抵抗到10月12-13日。13日,苏联红军维亚济马集团大部被歼,被围军队一部后来突出重围,有的留在敌后开展游击斗争。布良斯克方面军陷于战役合围的困境后也向后退却,23日,苏联红军布良斯克集团大部被歼。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俘虏苏联红军58万人。苏军只有85000人突出德军防线。
但实际上,由于希特勒坚持中央集团军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后向北围攻列宁格勒,向南进攻乌克兰,导致了德军在1941年9月30日才放下手来将目标瞄准莫斯科,这实际上为苏联巩固莫斯科附近的防线赢得了时间。
在十月中旬,德国中央集团军结束了对维亚济马一线的苏联红军的围歼,此时朱可夫有抽调了一批新部队,前往莫斯科。这时,秋雨季节开始了;泥泞的道路给两军都带了不便,它在阻碍德军进攻的同时也妨碍了苏联红军的防守,双方的许多作战车辆都陷入泥泞中了,还有部分车辆需要坦克拉出。(并不是某些资料说在十月初期下了大雪)
顽强抵抗
莫扎伊斯克防御线成了莫斯科接近地上的主要抵抗地区,苏联最高统帅部采取了各种紧急措施来保卫首都。
1941年10月9日,莫扎伊斯克防线指挥部获得了新组建的5个机枪营、10个反坦克炮兵团和5个坦克旅,这些部队被重新编成了第5集团军,由列柳申科将军指挥。
1941年10月17日,为了改进军队指挥,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为新的西方面军,朱可夫大将任司令员。同日,根据朱可夫的建议,在西北方向上掩护莫斯科的西方面军右翼部队第22,29,30,31集团军组建为加里宁方面军,由科涅夫上将出任司令员,方面军的指挥机关则在原第10集团军司令部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朱可夫受命之后,着手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卡卢加一线建立新的防线,并组建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并想方设法抽调了14个步兵师、16个坦克旅和40多个炮兵团,迅速重建了第5、16、43、49四个集团军,但总兵力依然只有9万余人。他还特别注意将富有作战经验的将领派到莫斯科的各主要方向上去。其中,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开往沃洛科拉姆斯克,列柳申科的第5集团军在莫扎伊斯克,叶菲列莫夫的第33集团军在纳罗福明斯克方向,43集团军在小雅罗斯拉韦茨,49集团军在卡卢加等地展开防御。
莫斯科市民也被动员起来。在3天之内,组织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发动60万人围绕莫斯科城修筑起三道防御工事,其中妇女的数量占了四分之三。 到10月末,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处于防御状态的莫斯科城,被街垒、路垒、工事严密地封锁起来,食品因此严重短缺。
10月中-11月初,在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展开的多次激烈战斗中,苏联红军对德军优势兵力进行了顽强抵抗,将其阻止于拉马河、鲁扎河、纳拉河等地区。
莫斯科疏散许多政府机关和最重要的企业;
1941年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戒严。当局命令居民在街道筑起防御工事,连克里姆林宫附近都不例外,组建新的民兵师,使全城做好巷战准备。
1941年10月23日,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剩余部队突出重围,但古德里安的坦克集团依然紧追不舍,并于29日逼近莫斯科左翼重要军工城市——图拉。由于第50集团军的红军战士和图拉民兵的坚守,德军始终无法突破图拉防线,这使得德军的右翼大大延长,导致其在战线中部无法以足够的战术密度作战。
11月初,莫斯科苏联红军又得到了10万人,300辆坦克,2000门火炮的补充。
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24周年阅兵式。当时纳粹德国军队已经到达,为了提升国民及军队的士气,斯大林在命令在1941年11月7日在红场举行阅兵典礼并发表著名演说,他说道:“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到入侵,全体苏维埃公民和军队都要不惜用尽每一滴鲜血来保卫苏维埃土地和村庄”。当天苏联所有广播站都播放了这次演讲。
而原本是在11月7日10点准时阅兵,但在后来提前至1941年11月7日的8点10分。这一次阅兵是有巨大意义的,苏联向全世界表明了战斗到底的决心。苏军队伍在克里姆林宫前检阅,然后直接开赴前线。苏联红军以预备队和补充兵员加强了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撤销。各方面军受领命令扼守所占领的地区,阻止德军从西北和西南迂回莫斯科。
再次进攻
11月后,莫斯科地面的积雪近1米厚,为了不被德国空军发现,部队延最短的路径开路,而开路工具也是最简单的,是马拉压路机,并设置了分流点,道路两旁竖起了2-3米高的雪堆,还将汽车漆成白色,这样便很难让高空侦察机发现。
11月13日,德陆军总参谋长哈德尔在中央集团军群总部召开了各军团参谋长会议,下达了“1941年秋季攻势命令”。中央集团军群为此共集中了51个师。担任正面攻击任务的是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其左面是霍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和霍普纳的第4装甲集团军,其任务是分别从北方和西方包围莫斯科;于是德军第三,第四装甲集群重新部署在靠近加里宁和沃洛科拉姆斯克的北线;他们的部队绕开伊斯特拉水库,占领了克林和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右面的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军团则从南方向莫斯科包围,他们突破了图拉防线,但被一支苏联红军中队拖了几个小时。
苏联红军经过11月底-12月初的顽强防御和多次反突击,德军突向莫斯科的最后企图破产了。苏联红军虽然经常处在危急状态,但终于坚持下来并消耗了德军。仅1941年11月16日到12月5日这段时间内,德军在莫斯科附近就死伤15.5万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火炮300门、飞机近1500架。
据说,霍普纳推进了工程营摩托车兵,在1941年11月30日冲进一个距离莫斯科中心只有8公里的郊区,关于这件事,有一种说法是摩托车兵全部阵亡,另一种是说他们很快都撤退了。
1941年-1942年的冬季就算以俄国人的标准来看都异常地严寒。德军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战役中消耗过大,既没有设防御阵地和战役预备队,又无在冬季条件下作战的准备。11月上旬入冬,虽然道路能够使用,但德军的冬季装备不足,由于认为在入冬前就能结束战事。保暖衣服和白色伪装服都不足,坦克和其它车辆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动弹。而苏联红军则士气高涨。
对莫斯科的苏联红军而言,情形则恰好相反。来自西伯利亚的苏联红军早已习惯了寒带生活,有着足够的冬季作战装备,他们的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有足够的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用来防寒。
到了1941年11月29日,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在各个方向上的进攻都已被遏制。此时朱可夫要求斯大林将预备队第10集团军,第20集团军和第1突击集团军转隶给西方面军。此时,苏军的实力是,总兵力110万人,7652门火炮,774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德军共有170万人,13500门火炮,1170辆坦克,615架飞机。虽然德军兵力要多于苏军,但由于其战线过长,兵力分散,战线并不稳固。
苏联红军转入反攻并粉碎莫斯科城下德军的条件已经具备。斯大林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中将担任代理总参谋长,并命令他立即拟定反攻作战计划。苏联红军反攻的指导思想是,同时粉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分别从北面和南面威胁莫斯科的最危险的突击集团。反攻的基本任务赋予了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分别在其北面和南面实施突击。
苏联反击
1941年11月29日,朱可夫致电斯大林下达反击命令,当晚,斯大林下达反突击的命令。但这没有引起德国的注意。
1941年12月4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根据所获情报得出结论:苏联没有能力发起一场大规模的反击行动。
到了1941年12月5日,加里宁方面军的第30集团军首先转入反攻,此时德军进攻能力显然已经衰竭。德军装甲集群侧翼遭到强烈打击,进攻的苏联红军迫使他们向克林方向撤退。
1941年12月6日,西方面军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对德军发动反击,德军部队在气候和苏军的双重夹击下,被从莫斯科附近击退。
1941年12月6日晚上,在图拉的古德里安部决定退回原来的防线。
希特勒签署了在苏德战场全线包括莫斯科方向转入防御的训令。
12月9日,苏联红军解放了罗加切沃,11日解放了伊斯特拉,12日解放了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15日解放了克林,16日解放了加里宁,20日解放了沃洛科拉姆斯克。
12月19日,希特勒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他发布命令说:“每一个人应站在其现在位置上打回去。当后方没有既设阵地时,绝对不许后退”。虽然德军将领都一再要求撤退,而且古德里安和赫普纳都因擅自撤退而被免职,可是希特勒却认为万万不可以退却,否则就会重蹈拿破仑的覆辙。虽然是由于他的固执,才会使这个战役走到了惨败的边缘,可是也因为他的固执,才使他不曾跳入这个深渊。毫无疑问的,因为他不肯撤出苏联或是斯摩棱斯克以东的地区,才使他的大军避免了一个比1812年还更可怕的浩劫。
希特勒的计划与拿破仑不同,不是全线撤退而是向后方运动,将原前进的补给线都变成了抵抗据点,到12月底,在莫斯科西南方向,苏联红军收复了卡卢加。在西北方向,加里宁也被苏联红军收复。东南方向,苏联红军解除了德军对图拉的包围。莫斯科会战结束,苏联红军取得了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德军损失人员50余万、坦克1300余辆、火炮2500门、15000辆汽车和大量其他装备。德军不得不改“闪击战”为持久战。
1942年1月7日苏联红军重夺了莫斯科以北的加里宁。1月初,西部战略方向的反攻乃告完成。精疲力竭的德军已经撤退到100至250公里外。德军38个师,内15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遭重创。进攻莫斯科的突击集团被击溃,使德军惊慌失措,希特勒要求死守每一个居民地,一步也不后退,直到最后一兵一卒。
由于缺乏实施大规模进攻行动的经验以及缺少快速兵团,苏联红军因而未能全部完成所赋予的围歼“中央”集团军群基本兵力的任务,2月初,来自西欧的德军增援部队(12个师又2个旅)和中央集团军群北翼部队,分别实施反突击,苏联红军的态势恶化。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西方向部队转入防御、撤回外线作战部队,会战至此结束。
结果
1942年4月,进攻莫斯科的德军伤亡人数达50万人,被苏联红军赶到了距离莫斯科100乃至350公里以外的地带。而苏联付出了伤亡和被俘7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却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最后胜利。
在反击战中,由于莫斯科的一些大型工厂的撤离,使得苏联红军在反击中出现了弹药不足的情况,使得苏联红军的反击被迫中止,不然也许会歼灭更多德军。
苏联红军以巨大人员损失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别廖夫等一系列地区与城市。
德军的失败使德军士气低落,在冬季战局中,35名高级将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被停职、博克元帅被取消中央集团军总司令的头衔,由克鲁格取代,霍普纳被开除军籍,剥夺身穿军装和领取养老金的权利,古德里安上将被停职,直到1943年2月重返部队,施特劳斯上将等被撤职或停职。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损失兵力50多万,投降9万,丢失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以及其他技术装备,这些人员的损失不可估量。
此后展开了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一些历史著作称,斯大林对德军闪电进攻莫斯科缺乏足够的心理和实战上的准备,显得猝不及防。这一说法与事实不符。二战结束后,苏联人民委员阿纳斯塔斯·米高扬回忆说:虽然斯大林当时确信德国人会攻入莫斯科城,但仍做好了严密布防、拖住敌人、等待西伯利亚援兵到来的打算。
1941年10月12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组建了20支契卡战斗小组,负责守卫克里姆林宫、白俄罗斯车站、猎品市场等重要目标。为了日后开展地下抵抗运动,还在莫斯科全城设立了59个秘密军火库,在莫斯科附近砍伐了近105公顷的森林用来拖延德军的脚步,高层建筑上设有大量防空炮,半空中设有大量防空气球,晚间城市城市实施戒严和灯火管制,并事先在莫斯科大剧院、中央电报局大楼、“地铁”和“民族”宾馆内埋设了地雷。甚至连圣瓦西里大教堂内都设置了爆炸装置,因为有人推猜德军攻下莫斯科城后,希特勒很可能会乘兴巡游这一着名景点。
有鉴于莫斯科城的精心布防,英国历史学家尼古拉斯·里德斯在1954年曾预言:如果德军士兵真的攻入莫斯科,等待他们的将是类似“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样的人民战争。纳粹军队将被旷日持久的巷战耗得精疲力尽,最终来自远东的苏联援军赶到,德军将被迫投降,战争在1943年就提前结束了!
苏军领导干部早期存在溃逃现象
苏联官方拍摄二战影视作品显示,在德军逼近莫斯科之际,全城百姓同仇敌忾,无数志愿者加入战斗行动,自发起来保卫家园。但事实上,莫斯科保卫战初期,很多官员和百姓还是选择了弃城逃跑。
1941年10月16日,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关于疏散苏联首都居民”的决议。很多人将其理解为:莫斯科城很快就被拱手送给德国人了。城内很快便乱成一糟:地铁关闭,有轨电车停运。一些苏共官员们首先仓皇逃离出城。据史料记载,“第一天便有779名领导干部逃出首都,随身携带了价值2500万卢布的金钱和贵重物品,他们还动用了100辆轿车和货车运送家属。”看到领导们都逃离了,普通市民们也收拾细软,想办法出城。接连三天,出城的公路上人满为患。但到了10月20日,莫斯科城进入被围困状态之后,人员大量外逃现象不复存在。
德军无法望见克里姆林宫
大家普遍认为,当时德军在距离莫斯科城32公里处进攻受阻,不过已经成功拿下莫斯科近郊、毗邻洛布尼亚的克拉斯纳亚·波里亚纳镇。有传闻说,当时德军将军们登上钟楼,拿望远镜远眺克里姆林宫。应该说,这个传闻听起来极具可信度。可实际情况,只有在睛空万里的夏天方能从克拉斯纳亚·波里亚纳镇远眺克宫,在飘雪的冬季根本办不到。
1941年12月2日,驻柏林的美国记者威廉·希列尔曾煞有其事地报道说:据他了解,当天德军第258师所属侦察营攻入莫斯科近郊的希姆基镇,并从那里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克里姆林宫塔楼。这个说法也不太靠谱,从希姆基也是无法远眺克宫的。更何况当天德军第258师并未参与围攻莫斯科的战斗,德军档案库里也没有找到该师攻占希姆基的证明材料。
1941年的冬天并不很冷
德军第2坦克集团军司令古德里安曾将兵败莫斯科城归咎于俄罗斯的严冬。他说,如果不是严寒的阻遏,德国人11月份就在克宫里饮酒庆功了。由于冰雪天气,德军坦克深陷雪地、大炮也因燃油被冻无法开动,攻击力大打折扣。
但事实情况究竟如何呢?1941年11月4日莫斯科近郊的最低气温只有零下7度(此前10月份还多次下过雨,造成道路泥泞),而11月8日的最低温度是零度。虽然11月11至13日气温曾骤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这样的天气很难被称之为“严寒”。
真正严寒(零下40度)的降临是在1941年12月5日苏联红军转入反攻之际。也就是说,严冬气候只是在苏联军队转入反攻追击德军之时起到一定作用,而残酷的莫斯科城下阻击战却是在并不太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
在那时,德军士兵只能围在篝火旁,燃烧宝贵的汽油。
博罗季诺之战中的德军溃败
博罗季诺之战是莫斯科战役中一场关键战斗。一些著作将这场战斗描述得非常惨烈。事实情况却是,驻守博罗季诺的德军是一帮乌合之众,在苏联红军的凌厉攻势之下很快便败下阵来。
1942年1月21日,俄罗斯人与法国人时隔130年之后在博罗季诺战场再次相遇(1812年夏,博罗季诺会战,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率军入侵俄国,在博罗季诺曾与俄军进行过一次恶战)。这些法国士兵其实是德军的法籍雇佣军,共计2452人。他们的任务是守住博罗季诺,阻止住苏联红军的进攻。德军元帅冯·克鲁格在向雇佣军们做战前动员时说:“要像拿破仑那样英勇战斗!”事实上,这支雇佣军根本不经打,几天内便被彻底击溃:一半士兵阵亡,数百人被俘,余者带着冻伤被遣送后方。
其实,早在1941年12月16日,惊讶于德军溃逃的希特勒曾发布一道类似斯大林当年签署的死命令:“不许后退!”,“坚守阵地至最后一名士兵战死”,并威胁称如果溃逃,将枪毙负领导责任的师长。但希特勒的强硬态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使得德军有序的撤离,并巩固了防线。第4集团军参谋长布鲁门特里特在《致命决策》一书中写道:“希特勒已经意识到,部队在雪地上的撤退将导致整个战线的崩溃,我们的军队将重蹈拿破仑军队的覆辙。”结果不出希特勒所料:仅仅3年半之后,苏联红军便攻入了柏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
标签:保卫战,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