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鹞,又称鹞子、纸鸢、风筝等,纸鹞是最古的称谓.早在公元前5~4世纪就有这种人造的能飞上天的东西了.据说远在春秋时期鲁国的巧匠公输般(一作鲁班),首先研究并制造了能飞的木鸢,其后是“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再后是东汉时期的张衡也试制过能飞的木鸟.这些传说中的木鸢是可以“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从而弥补了当时“舆马之不能,舟楫之不逮”的不足.
再有的是,西汉时,韩信围项羽于垓下,以鹞奏楚歌涣散楚兵斗志,还有《资治通鉴》所载,梁简文帝“尝作纸鹞,飞空告急于外”的史实,这些都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便有造物上天的设想.
在唐代,纸鹞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玩具.根据记载,晚唐五代时,李邺就曾在宫中以玩纸鸢为游戏.那时,还在纸鹞上添加丝弦或者装上竹制的笛子,经风一吹,发出的声音酷似筝鸣,据说,此时的纸鹞才称为“风筝”.金显宗的《风筝》有诗:“心与寥寥太古通,手随轻籁入天风.山长水阔无寻处,声在乱云空碧中.”
带着鸣器的纸鹞——“风筝”出现,是纸鹞工艺的一大进步,有人把纸鹞(没有鸣器)和风筝(带有鸣器)分成两类.不管那一种类,在10世纪,风筝是属于宫廷和贵族的玩物.直到970年以后,纸鹞逐渐增多,这种玩具才从皇亲国戚等贵族的手里,慢慢地流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通的玩具,并流传至今.
标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