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有脐疝,腹股沟直疝、斜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股疝等。
腹壁疝多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肥胖、用力排便、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引起腹内压增高,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
腔隙内压增高及存在先天躯体薄弱环节或自然通道是疝气发生的主要原因。
如枕骨大孔疝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导致脑组织通过枕骨大孔疝出颅腔的过程,腹壁疝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脐、腹股沟管、股管等天然薄弱环节或切口等获得性薄弱环节疝出体外的过程。
病因 物理因素(35%): 由于脐部发育缺陷脐环未闭合,或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组织与脐环粘连愈合不良,在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网膜或肠管即经脐部薄弱处突出形成脐疝。
先天因素(45%): 人们平时所说的小儿疝气,从医学上讲,主要是指先天性斜疝,因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若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斜疝,又因为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当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斜疝,只是发病率非常低。
检查
1、疝内容物为小肠、结肠则可出现阵发性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肛门排便排气不畅等肠梗阻症状。
2、疝内容物为膀胱、肾脏则可出现明显的泌尿系统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腰部疼痛等症状。
3、疝内容物为输卵管、卵巢或大网膜,可有腹部钝痛、腰骶部钝痛及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肠道胀气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
疝内容物绞窄时,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甚至发生休克。
诊断 腹股沟疝气好发于一岁以下的幼儿 如果发作时 在腹股沟会有鼓起的肿块,稍有警觉就很容易发现。
幼儿如果有以下表现应引起高度重视。
1、不明原因的哭闹不止需考虑患小儿疝气并伴有嵌顿的可能。
2、剧烈的呕吐,发烧;需要考虑患小儿疝气并伴有嵌顿的可能。
3、肠梗阻:需要考虑患小儿疝气并伴有嵌顿的可能。
4、发现血便:需要考虑患小儿疝气并伴有嵌顿的可能。
一定要仔细探查有无腹股沟疝气,当然也要请医师检查有无其他的疾病。
预防 疝气西医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较小的脐疝,如直径小于1.5cm,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
鉴于婴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
1、胶布粘贴法:
取宽约5厘米、长度超过病人腰围6-10厘米的医用胶布,一端前约5厘米剪成舌头样,另一段中间开横口以便让对侧插入。
插入后,贴有胶布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粘贴时必须适度贴紧,并使疝囊空虚或呈内陷状态。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月。
外围可加弹性带(松紧带),防止胶布滑脱。由于胶布粘贴有一定的难度和合并症以上操作应由医务人员完成。
2、弹性腹带法:
此法对新生儿、小婴儿尤为适用。
可白天佩带弹性腹带,睡觉时松下,并经常调节松紧度。
这方法操作较简便,既防止脐疝过分膨出,又保证小儿饮食入量和腹部发育弹性。
二、手术治疗:
逾2岁但脐疝仍未自愈得患儿,应手术治疗。
手术具体方法是在脐疝下方1~2cm处作相应的弧形切口,游离皮瓣,呈露两侧腹直肌前鞘。切开腹白线和疝囊,如果没有完整的疝囊则切开腹膜。
回纳肠管,切除疝囊,在疝环处缝合腹膜切缘。
横形缝合腹横筋膜,再纵形缝合腹白线以缝闭脐环和修复腹壁薄弱区,最后将保留脐孔的皮瓣按原位缝合。
疝气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1、母丁香适量。
用法:研为极细末,装瓶密封。
用法1:取适量药末填满脐窝,固定,2天换药一次。
一般4~6次见效。
敷药同时,要积消除容易引起腹压增高的致病因素。
用法2:取2份,分贴于两足心及肚脐,上盖棉花,以胶布固定,每半月换贴1次。
2、升麻,黄芪,大枣。
用法:水煎服。
3、黄芪,升麻,桂圆肉,人参(党参),炙甘草。
用法:水煎服。
4、伴小茴。
活鲫鱼2尾,用法:或蒸或煎汤均可,不放盐,每日1次,连服5~6次。
5、荔枝核,桔核,大小茴香。
用法:上述药材一起研成粉末,每用红糖开水调服6克,每日2次。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
标签: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