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常说的六经,一般是源于《伤寒论》辨证方法中的六经辨证,主要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也就是三阴三阳经。
三阳病一般为阳证、实证,表示正气较为充足,抗邪有力而疾病预后较好,三阴病则为阴证、虚证,抗邪较为无力而疾病预后可能较差。
1、太阳经:太阳病病位在表,常见于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无汗或咳喘等表现;
2、阳明经:阳明病病位在里,常见于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烦躁、口渴、腹痛等临床表现;
3、少阳经:少阳病病位半表半里,常可出现胸中烦闷、寒热往来、咽干口苦、小便黄赤等症状表现;
4、太阴经:太阴病病位在里,一般以腹满而吐、食不下、口不渴、手足温为特点;
5、少阴经:少阴病病位半表半里,以无热恶寒或里寒外热、身倦欲寐、呕吐、下利清谷、四肢逆冷、小便清为病变特点;
6、厥阴经:厥阴病病位在表,常见于手足逆冷、畏寒、肢节痹痛等症状表现。
六经在人体脏腑经络上具体又各有所主,三阴三阳统领手足阴阳十二经及所属脏腑,临床上多用六经及其所表现的证候特征,来表示疾病部位的深浅以及疾病的进展情况。
标签:六经,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