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四>百科知识>关于《新世界》的读书分享

关于《新世界》的读书分享

2024-08-05 18:15:38 编辑:join 浏览量:611

关于《新世界》的读书分享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失去,失去昨天的自己,但我们本身又其实没有失去什么,除非,我们把我们的身份等同于我们的身体和外在。 - Naomi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可能已经发现,本周文章有点不一样。

近期我们会推出一系列读书心得摘要,供大家探讨。如果你也对这样的读书形式感兴趣,欢迎加入我们。

2月份的领读人是我们呼吸冥想项目组的负责人Naomi。

她正在带领大家读《新世界》这本书。

书友们的精彩探讨和交流,不方便公开发布,所以本文罗列了Naomi在群中的现场分享。以下内容仅为部分摘录。

Day1

开篇

首先,感谢Tanya将新世界这本书选入本群的2022书单@唐蕾Tanya,也促使了我把去年就买了的这本书翻出来,和大家一起阅读分享。

这是继《当下的力量》之后,埃克哈特·托利在全世界积累了很多团体和个案的经验后出版的更加叙事体的书,让读者读起来不那么烧脑。

当然有些概念性的词汇,比如实相、意识、觉醒、扬升,这些偏“身心灵”体的词汇还是会在里面出现,那么有机会我也做些总结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些词的含义。

无一例外的,托利也曾经历过特殊的“开悟”体验,就像萨古鲁在《内在工程》里分享的,辛格在《臣服实验》里分享的,他们生命中某一天突然的体验很多都是他们意识觉醒的开始。

所以既然与伙伴们一起遇到本书,那么我们的意识就开始有被自己看到的机会。

至于觉醒,开悟这些,诚然我们是无法通过阅读一本书获得的,只是说,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视野,呈现了一个路径。

但是,这个窗口开始出现很重要!

“心智”往往是我们利用起来作为日常生活的工具,而“意识”并不一定被我们觉察。所以,当我们有了观看自己的视角,特别是不加思考,没有分别心的视角后,我们往往更加能够与“自然”背后更纯粹的东西链接。

“心智”告诉我们要做个好人,为了赢得外在认可或价值认同,往往又把“变成好人”变成了新的欲望。

也就是依然喂养了“小我”。

那么我们如何看自己,如何更加“临在”(活在当下),本书将在后面的章节陆续为我们展开。

以上浅显总结了第一章:人类意识绽放的内容。

后续章节为:2)小我,人类的现状;3)小我的核心;4)角色扮演,小我的多重面貌;5)痛苦之身;6)破茧而出,重获自由;7)找出你的本来面目;8)发现内在空间;9)你的内在目的;10)新世界。

好啦,今天的分享告一段落,欢迎大家发表任何讨论或问题。

Day 2

小我

亲爱的们,今天即将开启《新世界》的第二章——小我。人类的现状将分两天分享,今天是其中的第一天。

早上在地铁上开启了第二章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我觉得这简直是所有女生包括我自己,买买买的救星!

一直以来呢,我也知道,有时候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买买买停不下来,可能是自己的一部分缺失想通过外在满足。而看了第二章的上半部分之后,以后买东西可能就更加理性了,因为我可以开始通过买东西觉察到自己了。

话不多说,让我们看看第二章都说了些什么。

众所周知,每样东西都有他的标签或者名字,包括我们自己,我们的名字其实也是通过外在字句给自己一个标签。比如,我叫豆豆,很小的时候刚开始我只是听到一个词,叫豆豆,慢慢的我们开始认识到,别人叫豆豆这个名字时是在叫我。

然后,豆豆就会被TA的性别、国籍、种族、角色,积累的知识,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拥有的东西,被外界定义,由此产生了身份认同和由这些外在而定义的“豆豆”(我们自己认为那个豆豆就是我)。

就好比书中举的这个小孩子因为被拿走玩具而产生的不爽,这个“玩具”对于成年人来说就是房子、车子、职位、包包等等。

当我们没有觉察时,我们认为“我”就是我的“玩具”,没有“玩具”我就感觉缺失了,因为我们的心智已经认定了我以及我呈现的所有外在。

这个被玩具裹挟的“我”就是小我。

“小我”有 内容 和 结构 两个部分,前面说到的环境,教养,周边文化等等就是制约小我的心智的内容,那么对这些内容的认同就是小我的结构。

一旦我们对外界“内容”产生认同,我们就开始认为只有获得这些外在才是“我”被满足了;“我”几乎变成了我的车子,我的房子,我的衣服,同时这些也让你获得外界认同,别人如何看待“我”,也变成了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关键点就在这了,我们买的东西,是我们希望别人看到一个因为这个东西的定义而定义的我呢,还是这个东西真的是我的需要。

一个名牌包包,一条宝石项链,等等这些都让我们有一种我很优越,很成功的自我认同感,小我被满足了。

然而,“小我”的满足总是很短暂,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喂养小我而让满足持续,在需要不停用“内容”获得的认同之下,我们就必然会产生“需要更多”,也就是欲望、欲求。

所以,只要这个“内容”和“结构”在,无论多少内容都不会提供持久满足,然后不安、焦虑、烦躁、失眠,就随之产生了。

这让我想到之前一个朋友的例子。

他在上海的不算郊区的地方已经买了房子,但是当他房子刚刚装修没多久,就跟我说他要再换市中心的房子,就一直跟我说他要挣更多钱,但是又跟我讲他睡眠不好。

经济发展可能需要很多“小我”来推动。但是我们的幸福本身其实不需要很多“小我”,当我们区分欲望和需要的时候,我们的幸福感可能也会逐渐提升。

但是,我们放弃欲望就是抛弃“小我”了吗?

Be careful.

这里可能还有一个"小我"的存在。

如果你放弃欲望是希望别人看你超脱、看你伟大,那么依然是一个“小我”存在,只是切换一个罢了。

那怎么办呢?

当你停止在事物中寻找你自己的时候,那个对事物的执着,自然而然会消失。也就是说,我们还是要保持觉察自己对事物的执着。

注意,这里说的是对自己的觉察而不是对别人。

不要随意判断别人的小我和执着,如果你这样判断了,请保持觉察再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

好啦,今天的分享结束啦。

欢迎大家分享讨论对自己“小我”的觉察。那将是我们开启冷静买买买模式和更加幸福生活的开始。

Day 3

焦虑

Anyway, 今晚把《新世界》第二章后半部分不多的内容分享完,然后洗漱做功课,也是完美的一天。

大家是不是都有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发现自己年纪不小了,对年龄的焦虑就莫名涌上了心头?

女生担心脸上的皱纹,身材的走样;男生担心头发稀疏,活力不如从前。

没想到豆豆老师(埃克哈特·托利)在本书里用“小我”给出了对这些焦虑的答案。

昨天说到,我们认同外部的内容,包括学历、资产、外貌等等。外貌认可当然也是小我的内容结构里的一部分,与失去“玩具”一样。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是产生在对外界认同的基础上时,当我们失去美貌,失去活力,也会一样感觉失去了“我”,因为我们把我们的身体等同于了“我”。

我们需要热爱我们的身体,因为它是承载我们精神和心灵的物质,但是我们不能把我们的身体等同于“我”;否则,当美丽消逝,当活力减退或身体不适时,我们的价值感或身份认同就会减低。

如果,再加上我们认同外界对我们的认同,可我们自己还没有升官发财,事业有成,猫狗双全,“我简直是个loser”的焦虑,简直就是焦虑的二次方。

从小我们就被告知我们是男生还是女生,慢慢的,对性别的认同也根深蒂固的在我们内心扎根。全世界都是分男女的,我们又如何逃得过呢?再加上大部分社会文化传统都是男女有别,男女要各司其职,男生要挣钱养家,女生要貌美如花,啊不,女生要传宗接代......

于是,一个巨大的性别认同产生的成功感就产生了,如果没有获得这个成功,你就是最糟糕的人。

以上说的种种,催生了医美、健身、逼婚、逼育,我们每天都被需要美貌,需要健康,需要结婚,需要二胎三胎充斥着。

导致人们忽略了,我们本来有的天生的魅力,天生的运动细胞,忽略了亲密关系间感情的持续等等。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失去,失去昨天的自己,但我们本身又其实没有失去什么,除非,我们把我们的身份等同于我们的身体和外在。

未完,待续!

看到这里,如果你依然感兴趣。那么,来吧,加入我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一起实践。

-THE END-

L小姐书

标签:新世界,读书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四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4.com/article/267743.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