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四>百科知识>和谐社会论文

和谐社会论文

2024-07-28 21:01:51 编辑:join 浏览量:524

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关系。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和谐社会视阀下的生活教育观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和谐社会思想

(一)【生活即教育】体现出教育与生活关系的协调统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主体,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诠释。它解决的是什么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究竟具备哪些特征的问题。陶行知针对当时中国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命题,反对为了教育而教育、为了读书而读书。他通过解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确立了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明确指出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是通过生活进行的教育,是为了改造生活而进行的教育。他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指南针,要求教育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和进步的生活相联系。虽然他的初期生活教育理论具有轻视书本和理论知识的改良主义的特点,但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职能,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体现出和谐社会对教育与生活关系协调与统一的内在要求。

(二)【社会即学校】体现出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对教育范围和内容的要求,是对【生活即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从加强学校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出发的教育范围改造论,解决的是由谁来办教育,以及在什么样的范围来实施教育的问题。陶行知把教育放置在辽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从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层面去推进国民教育,表现了力图通过教育来完成社会改造的大教育观。他大胆地尝试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由人民大众来创办【大众教育】的实践,使教育从【小众】的教育变成【大众】的教育;他要求扩大学习内容,主张学校教育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即学校】是从哲学的视野对教育的社会性功能进行思考,体现出和谐社会对教育与社会关系协调统一的内在要求。

(三)【教学做合一】体现出教育与培养创新性人才关系的协调统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法、生活法,也是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的方法和途径。【教学做合一】解决的是如何实施生活教育,运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去推进生活教育的问题。陶行知既强调学生的独立活动,又重视教师的教,还强调师生互相学习、平等相待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做】的主体性。他认为以书本为中心的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手与脑脱节的传统教学法必须废止,而代之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虽然以【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主张有些片面强调了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忽视了间接经验和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强调把培养能力和思考能力结合起来手脑并用,改变了旧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弊端。【教学做合一】体现出教育与培养创造性人才关系协调统一的内在要求。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代教育特征

第一,科学性。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和【教学做合一】的创新教学方法,三者之间不是直线型关系,而是在明确的教育目的指导下,以生活中、社会中的事为起始点,既强调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又强调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格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时还重视教学做的和谐等。

第二,大众性。陶行知指出,传统教育是有钱人的教育,是【小众教育】,而大众【只可以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还指出,【当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生活斗争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显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就是要把教育从少数有闲、有钱者手中解放出来,为广大劳动者所共有,成为拯救国家民族、改善劳苦大众生活的工具。

第三,实践性。传统教育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生活教育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生活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生活教育和民主教育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生活教育理论在指导生活教育实践的进程中逐步充实、完善和发展。

第四,创造性。陶行知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特别注意教育观念的更新,不断更新自己探索和革新中国教育的思维方式,自觉树立与现代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和谐的教育】理论的人,并确立了【教育平等】的教育思想,开创了【教育公平】之先河。他倡导的【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以【创造】为目标,推动着生活教育走向更高境界,使生活教育理论与传统教育有了本质的区别,成为崭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理论。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

(一)为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素质教育观提供了现实价值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观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但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学生的发展是片面的;在教学方法上是【死记硬背】,学生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没有个性的发展自由;在教育结果上是【层层选拔】,少数学生升学有望,弃多数学生于不顾。从现实的意义上说,应试教育制造大批的【差生】,阻碍了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实现。在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观上,生活教育理论揭示的【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本质,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因此,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素质教育大教育观,把学习权和生存权还给每个孩子,让学生解放自我,学会生活。坚持【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价值追求,将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将教育与培养合格的共和国国民结合起来,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得到全面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消除【差生】及其根源,使教育真正成为成人的教育,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为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公平提供了现实价值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体现了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发展,教育的公平问题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使得教育公平问题依然是我国当前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我国当前教育不平等的情况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和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差异等。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让人民满意?陶行知是我国倡导平民教育、普及大众教育的先驱。我们应该学习生活教育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于民众教育,坚持教育公平。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扩大教育机会,使教育事业的发展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使每个孩子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让更多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使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其他阶层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三)为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人才提供了现实价值

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匮乏,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的任务。解决拔尖创新人才奇缺的问题,必须把人才培养切实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陶行知是我国最早提出【创造教育】的人民教育家,他认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在陶行知一生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创造精神。早在20世纪40年代,陶行知就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了【创造的儿童教育】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的目标,不仅从理论上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而且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和嘴,解放儿童的眼睛、时间和空间这样具体的方法,进行了创造教育的实践。特别是他在生活教育理论中主张【教学做合一】以【做】为核心,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的教学方法,对我们当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育途径上,启发我们注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加集体、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书本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克服【知识中心】的片面倾向,变偏重智力教育为能力与知识并重的教育,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生动活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提问、质疑,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教育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会【手脑双挥】、【手脑联盟】,以达到创造教育,培育创新人才的目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土地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它既具有中国特征,又与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相呼应,虽然受历史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陶行知创立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不是宣告生活教育理论的终结,而是为新时期的生活教育奠定了基础,开阔了道路。生活教育理论中闪耀着的和谐社会思想智慧光辉,对当今促进教育改革,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QQ范文二:成人教育与和谐社会创建

一、成人教育在【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和谐作用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转移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待岗或转岗人员的庞大队伍,亟需掌握新知识、技能,以便适应新形势和新岗位。为此,成人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劳动就业的培训重任,促进就业的充分和优化,以利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有两种现象形成突出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剩余数量十分庞大,转移任务相当艰巨。1990~2002年,尽管我国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73.7%下降到66.4%,但农村富余劳动力仍在1.5亿人左右。二是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工人却十分短缺。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重点地区估计缺工10%左右。劳动力技术素质不高是造成这个强烈反差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使中国制造业面临挑战,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4月对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调查还发现,企业当前最急需的前三位人才依次是:营销、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占调查企业需求的14.4%,12.1%和10.9%。对一般技术工人的需求排第六位,占8.9%,加上企业对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企业对技工岗位的需求比例为31.9%。这种供需之间的不和谐制约了我国工业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人教育跟不上去。从中可以看出,成人教育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只接受过基础教育尤其是仅有初中程度的进城青年农民,今后在城市求职将十分困难,即使进入某些企业也难以得到发展。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前所长陆学艺先生指出:【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证明,工业化、现代化过程,是农民无论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逐年减少的过程……其就业总的趋向是劳动力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成人教育应该也必须在这种【转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其中捕捉自我完善的机遇。成人教育的充分发展,必将迅速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在城市中的生存能力,并进而融入城市,和谐城市秩序,提高我国工业的产能和质量。

二、成人教育促进城市社会安定与整体和谐

成人教育与城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关系,可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来考察。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迅速扩大,大片的乡村划入城市,数量巨大的昔日的农民失去往日赖以为生的土地,成了市民。失地农民没有城市中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技能,很难一下子融入城市生活,一些人情绪低落,无所适从,成为社会不和谐、不安定的因素。培训这些失地农民,是成人教育的重要任务。二是城市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随着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增加,大批农民工也涌入城市。但是,由于他们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差,许多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明明有一些工作岗位,却因为自身的职业技能达不到要求而无法上岗。现实的矛盾,只有通过系统的大规模的职业培训来解决。三是城市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据资料统计,2004年,我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目标是500万人,帮助【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目标100万人。到9月底,全国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口821万人。从城市人口总量上来说,这个数字也许不大,然而,这部分人的就业、生活问题若解决不好,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安定。搞好成人教育,可促进再就业问题顺利解决。

三、成人教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增长,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某些经济社会不协调,以及人和自然关系不协调的问题。2006年1月27日,评估世界各国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瑞士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正式对外公布,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133位。这是个令人感到尴尬,同时也感到危机的数字。事实告诉我们,对自然的过分索取,不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是不利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前一段出现的【环保风暴】正是体现了政府对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视和决心。有识之士强调,重要的是教育。一方面在广大中小学学生中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使青少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健康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成人教育,重点对广大干部、职工等全体公民实施专门性可持续发展教育,改变他们传统的发展观,唤起人们的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他们自觉地为维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新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开展适应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科学技术教育,增强有关的技术开发和生产操作的能力,确保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和良性发展。中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人口素质方面存在着差距。文盲人口群体依然存在,国民受教育平均年限较低。2000年,15岁以上的国民受教育平均年限不足8年,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刚刚进入大众化的初始阶段,国民素质竞争力和科学素养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国民素质不高,劳动生产率得不到提高,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素质不高,也会直接影响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现。重要问题是教育,除了加强【普教】提高国民受教育的年限外,还要不断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环境友好等方面的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成人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宏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成人教育应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巨大的作用。

标签:和谐社会,论文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四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4.com/article/233734.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