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炭疽病有哪些症状 炭疽病潜伏期1~5日,最短仅12小时,最长12日,临床可分以下五型:
1、皮肤炭疽 皮肤炭疽最为多见,约占95%,可分炭疽痈和恶性水肿两型。
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脚等裸露部位皮肤,初为丘疹或斑疹;
第2日顶部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硬而肿;
第3~4日中心区呈现出血性坏死,稍下陷,周围有成群小水疱,水肿区继续扩大;第5~7日水疱坏死破裂成浅小溃疡,血样分泌物结成黑色似炭块的干痂,痂下有肉芽组织形成为炭疽痈,周围组织有非凹陷性水肿。
黑痂坏死区的直径大小不等,自1~2cm至5~6cm,水肿区直径可达5~20cm,坚实、疼痛不著、溃疡不化脓等为其特点。
继之水肿渐退,黑痂在1~2周内脱落,再过1~2周愈合成疤,发病1~2日后出现发热、头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及脾肿大等。
少数病例局部无黑痂形成而呈现大块状水肿,累及部位大多为组织疏松的眼睑、颈、大腿等。
患处肿胀透明而坚韧,扩展迅速,可致大片坏死。
全身毒血症明显,病情危重,若治疗贻误,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如病原菌进入血液,可产生败血症,并继发肺炎及脑膜炎。
2、肺炭疽 大多为原发性,由吸入炭疽杆菌芽胞所致,也可继发于皮肤炭疽,起病多急骤,但一般先有2~4日的感冒样症状,且在缓解后再突然起病,呈双相型,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气急、呼吸困难、喘鸣、紫绀、血样痰、胸痛等,有时在颈、胸部出现皮下水肿,肺部仅闻及散在的细湿罗音,或有脑膜炎体征。
体征与病情严重程度常不成比例,患者病情大多危重,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偶也可继发脑膜炎。
若不及时诊断与抢救,则常在急性症状出现后24~48小时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肠炭疽 临床症状不
一,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型和急腹症型。
前者潜伏期12~18小时,同食者可同时或相继出现严重呕吐、腹痛、水样腹泻,多于数日内迅速康复。
后者起病急骤,有严重毒血症症状,持续性呕吐、腹泻、血水样便、腹胀、腹痛等,腹部有压痛或呈腹膜炎征象。
若不及时治疗,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而于起病后3~4日内死亡。
二、炭疽病的病因有哪些 炭疽散布于世界各地,尤以南美洲、亚洲及非洲等牧区较多见,呈地方性流行,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国的皮毛加工等集中于城镇,炭疽也暴发于城市,成为重要职业病之一。
目前本病在国内的发病率已逐渐下降。
1、传染源 患病的牛、马、羊、骆驼等食草动物是人类炭疽的主要传染源。
猪可因吞食染菌青饲料;
狗、狼等食肉动物可因吞食病畜肉类而感染得病,成为次要传染源。
炭疽病人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传染性。
2、传播途径 人感染炭疽杆菌主要通过工业和农业两种方式。
接触感染是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径。
皮肤直接接触病畜及其皮毛最易受染,吸入带大量炭疽芽胞的尘埃、气溶胶或进食染菌肉类,可分别发生肺炭疽或肠炭疽。
应用未消毒的毛刷,或被带菌的昆虫叮咬,偶也可致病。
3、易感者人群 普遍易感,主要取决于接触病原体的程度和频率。
青壮年因职业(农民、牧民、兽医、屠宰场和皮毛加工厂工人等)关系与病畜及其皮毛和排泄物、带芽胞的尘埃等的接触机会较多,其发病率也较高。
一次感染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三、炭疽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炭疽病的主要检查有血常规、涂片检查和免疫学实验,具体如下:
1、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一般在1万~2万/mm3,少数可高达6万~8万/mm3,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高。
2、涂片检查取水疱内容物、病灶渗出物、分泌物、痰液、呕吐物、粪便、血液及脑脊液等作涂片,先加1∶1000升汞固定,以破坏芽胞,染色后可发现有荚膜的典型竹节状大杆菌。
上述各种检查宜在有专门防护的实验室内进行。
3、免疫学试验有间接血凝法,ELISA法、酶标-SPA法、荧光免疫法等,用以检测血清中的各种抗体,特别是荚膜抗体及血清抗毒性抗体,一般供追溯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之用。
Ascoli沉淀试验主要用以检验动物脏器、皮、毛等是否染菌,但本法常出现假阳性,对其结果判断应慎重。
四、如何治疗炭疽病 1.对症治疗 对患者应严格隔离,对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按芽胞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必要时于静脉内补液,出血严重者应适当输血。
皮肤恶性水肿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控制局部水肿的发展及减轻毒血症有效,一般可用氢化可的松,短期静滴,但必须在青霉素的保护下采用。
有DIC者,应及时应用肝素、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2.局部治疗 对皮肤局部病灶除取标本作诊断外,切忌挤压,也不宜切开引流,以防感染扩散而发生败血症。
局部可用1:2000高锰酸钾液洗涤,敷以四环素软膏,用消毒纱布包扎。
3.病原治疗 对皮肤炭疽,青霉素分次肌注,疗程7~10日。
对肺炭疽、肠炭疽、脑膜炎型及败血症型炭疽应作静脉滴注,并同时合用氨基糖苷类,疗程需延长至2~3周以上。
标签:炭疽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