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四>百科知识>自知者不怨人

自知者不怨人

2024-07-21 12:53:45 编辑:join 浏览量:545

自知者不怨人

释义: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不抱怨天;抱怨别人的人则穷途而不得志,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进取。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荀子的《荀子·荣辱篇》。

原文节选:

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已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已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与小人相贼害也,下以忘其身,内以忘其亲,上以忘其君,岂不过甚矣哉!是人也,所谓以狐父之戈瞩牛矢也。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白话译文:

大凡爱争斗的人,一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对方是不正确的。如果自己的确是正确的,对方的确是错误的,那么自己就是君子,对方就是小人了。凭着君子的德行去跟小人互相伤害,而不考虑自己的名誉,也不考虑亲友们所受的伤害,更不考虑国君,这不是太过分了吗?

这种人就像人们说的是在用狐父的戈去刺牛粪一样不值得呀!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不抱怨天;抱怨别人的人则穷途而不得志,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进取。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荀子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荀子荣辱篇》全书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

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意思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从不抱怨别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从不抱怨天地;抱怨别人的人则穷途而不得志,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进取。

出处:《荀子·荣辱》

原文: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

白话:有自知之明的人从不抱怨别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从不抱怨天地;抱怨别人的人则穷途而不得志,抱怨上天的人就不会立志进取。明明是自己的过错却反过来责怪别人,这不是错上加错,众叛亲离么?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作品赏析:

凡事不要怨天尤人,否则只会碌碌无为终了一生,孤家寡人。遇到不如意的时候,不要找原因抱怨他人。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自己有多大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事情,自己心里一定要有底。而不是位居高职,力不配位。因能力有限,却常出差错。正确估算,才不会事事失算。

如果自己明白生活义理,就不会怨恨他人众生了。

知道自做业自受果就不怨天不公平了。命在自己。

常怨恨的人穷苦。无智颠倒,病苦缠身。

总是求天保佑自己,即无自智,当愿求无上圆满智慧,明了十方三世一切业因果报,普利一切众生。为利众生愿成为智慧觉者,究竟圆满的解决众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盛。具备无量妙好。能够普利众生。作为自己的志向。不是等着求天保护自己。

个人见解。供您参考。

标签:不怨,自知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四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4.com/article/202286.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