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四>百科知识>水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水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2024-07-11 06:30:55 编辑:join 浏览量:594

水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水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我国水产品食品安全的现状

我国是个渔业大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养殖国。目前正处在传统渔业向生态渔业转变阶段,除了新品种、基因工程外,环境控制技术、可持续发展技术等都引入了生态概念。过去片面追求高产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也正在恢复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循环利用、健康养殖、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成为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生态文明成为渔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然而,水产养殖中食品安全暴露出来的问题、我国水产养殖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我国沿海重要的海水养殖区大多分布于沿海港湾和河口附近水域,这些水域也是沿海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排污的主要受纳场所。据统计,我国每年直接入海的废水量高达80亿吨。富含营养物质和有机农药的农业污水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沿海水体,致使局部海域水质恶化。另外,养殖自身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对水产养殖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水域生物受到病原肆虐、养殖生物抵抗力低、养殖环境污染等严重威胁,其直接后果就是水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问题日渐突出。由于养殖环境恶化,主要养殖品种疫病严重,滥用药物加阿公保险使用禁用化学物质等问题十分严重,导致养殖水产品质量下降,从而影响经济效益。如美国同样数量的出口产品,价值相当于我国的两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不仅易对食用者产生长期慢性危害,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水产品出口贸易。

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出口因激素、抗生素和微生物超标等问题而遭遇技术壁垒的事件时有发生。如2001年,我国水产品在出口欧盟时被检出氯霉素残留超标,致使近6亿美元的水产品对欧盟出口受阻,近5万劳动力下岗,十几万农户生产的水产食品因企业无法履行收购合同而卖不出去;94家对欧盟出口水产食品企业蒙受了高达6.23亿美元的损失。水产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2. 水产品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与风险

2.1水产品食品安全目前面临的问题

2.1.1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水产品贸易严重受阻

首先,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了我国水产品的出口。自20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品屡次遭遇欧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且禁令屡开屡禁,使出口企业举步维艰。欧盟 1996年通过97/20/EC决议,决定停止从中国进口双壳贝类;1997年6月通过97/368/EC决议,决定禁止:进口中国的鲜活水产品;2001年9月通过2001/699/EC决议,对来自于中国的虾进行逐批检验。2002年1月,欧盟通过了2002/69/EC决议,禁止从中国进口所有的动物源性产品。2002年12月20 日,欧盟又通过了2002/994/EC决议,决定禁止从中国进口海上养殖水产品、虾和鳗鱼等三种海捕水产品。每道禁令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对我国水产品进入的门槛,使我国的水产品出口损失惨重。其中,仅2002年受欧盟禁令影响,我国对欧盟出口水产品出口额比2001年减少了2.2亿美元,下降了49%。

其次,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扩散效应殃及其他农产品的出口。因我国出口欧盟的虾仁被检 出氯霉素,欧盟于2002年1月30日出台2002/69/EC决议,决定暂停从我国进口用于人类消费和动物饲料用的所有动物源性产品,包括兔肉、禽肉、蜂蜜、软体动物、甲壳动物、虾等食品。随后,瑞士、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检测。德国、荷兰等国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沙特阿拉伯暂停中国此类产品的进口,不仅使我们经济损失惨重,同时也严重影响到国外消费者对我国产品的消费信息,有损整体形象。

第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了水产品出口企业的认证成本,削弱了价格竞争优势。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水产品卫生要求越来越高,水产品出口的认证、注册已成为国际惯例。欧盟在国内立法,把水产品质量保证体系(HACCP)纳入其国内的法律体系,要求所有出口欧盟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必须实行(HACCP)计划,否则没有出口资格。同时,欧盟对进口水产品检验非常苛刻,检验项目多达100多项,不但要求我国出口水产品加工企业和捕捞加工船都必须通过欧盟的考核并获得注册,而且每一批水产品都必须由我国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并出具证书后方才允许进口。这种资格的取得无疑会增加出口成本,从而削弱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2.1.2 水产品质检管理体系与标准有待完善

首先,我国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虽然设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食物安全的监管机构,但农业部、卫生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等部门仍然行使部分食物安全监督职能,出现了职能部门权限不清、职能交叉和缺位等问题。建立统一的食物安全管理机构有利于各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协调各部门更好地进行管理。

其次,法律法规不够完备。我国缺少一部统一的、基础性的、综合性的法律 法规食物安全;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比较零散;法律条文过于笼统;相关法律处罚较轻、效力不够;法律的程序性规定和实施细则制定进展缓慢,可操作性差,导致执法主体缺失,管理效率低。我国需要制定一部具有最高地位的食物安全基础性法律,在其指导下,对现有的法律条文进行修改和完善,以符合我国食物安全管理的需要。在水产品标准体系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仍不十分完善,急需补充配套相应的标准,特别是渔药残留限量标准、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方法标准等。此外,我国目前标准的制定还没有一套较完整的科学评价体系,急待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进行科学的论证。我国作为一个水产品出口大国,只有2.4%的食品企业实行了(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对于出口水产品的生产企业而言,(HACCP)验证是名符其实的“国际通行证”。如果我国未来不能在这两个行业全面实行HACCP质量安全保证体系,那么,我国养殖水产品的出口将面临严峻问题,特别是对欧盟的水产品出口将受到限制。

最后,要解决水产食品的安全监管问题还需要研究、引进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建立和健全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是保证产品安全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动物源性产品质量检测力量还薄弱,起步较晚,检测技术水平不高,设备落后,监督力度不够,人才短缺。由此,容易出现国内检验合格而出口到欧盟检验不合格现象。我国食物安全标准国际采标率低,检验检测技术和设备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有利于我国标准更加符合实际需要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我国食物检验水平提高,有利于增加监测范围和提高监测准确度;有利于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先进技术采用率。

2.2 水产品安全问题引发的风险

2.2.1 不利于水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一个竞争的、完全信息均衡市场上,企业就会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具有安全特性的产品。但是市场上的产品具有质量差异,又由于不对称及不确定性的存在,信息可能是不完全的,企业可能会借助市场支配力以及各种形式的组织结构来影响有质量差异的产品供给。因此,对产品安全特性的供给进行分析涉及到产业组织领域。

按信息经济学观点来看,水产食品同时具有三种质量特征:一是消费者在购买前能够检 查和评价的“搜寻特征”,这可以通过消费者的感观评价获得;二是消费者在消费之后可以凭经验进行评价的“经验特征”,如鲜嫩程度、口感等;三是消费者即便在消费后也不能检查或评价的“信任特征”,如水产食品体内是否含有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生物性、化学性危害因素以及天然毒素等。可见,水产食品的安全问题不仅涉及到食品卫生,而且涉及到生物、化学等领域,因此在水产食品交易中容易发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无法获取完全的市场信息,就无法对水产食品的安全水平、特别是对水产食品质量的“信任特征”方面进行识别和判断。因此,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水产食品时就会发生良莠不分的情况,可能对不安全的水产食品支付了过高价格,使得市场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致使市场失灵的情况发生,不法的生产者会乘机采取以次充好的投机行为来谋取更多的利润。于是低质量、低成本、不安全的劣质水产食品会将高质量、高成本、高安全性的优质水产食品驱逐出市场,使整个市场上的水产食品安全水平降低,消费者无法得到其所希望得到的高质量、高安全性的水产食品。对于生产者来说,当提高水产食品安全性的生产成本小于其销售收人时,生产者就愿意增加要素投人扩大安全水产食品的供给,满足消费者对安全水产食品的需求。而且,随着国际水产食品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提高水产食品安全性作为实现产品差异化的手段,来保持企业商誉、开发和拓展市场份额。可是,生产者为提高水产食品安全性增加的投人,并不总能为生产者带来相应的回报,有时甚至是血本无归。这是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所使用的加工原材料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如渔药残留、重金属超标,从而导致企业所生产的水产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另外,在水产食品安全问题中还存在着外部性问题,由于外部性是非排他的,市场机制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即也就是个别企业不会为其产生的外部危害付出成本,而其投机性行为所产生的危害,不仅会给本企业带来损失,甚至可能给整个产业带来灭顶之灾。

2.2.2 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食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市场经济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食品问题是关系到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食品安全的基本保障,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无从谈起。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多样、优质、安全和卫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水产食品方面。事实已经证明,水产食品安全恶性事件的发生,会给国家及地区造成十分可观的经济损失,严重损害所在行业的发展,丧失消费者的信任,乃至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如:2001年的氯霉素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亿多元,2005年6月的孔雀石绿事件,致使6一8月广东烤鳗出口急剧下降,共出口1405t,比上年同期下降21%,出口市场由原来的17个国家和地区萎缩至8个国家和地区。水产食品安全状况如何不仅影响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过去,由于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破坏性、掠夺性生产造成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恶劣的生态环境使养殖者陷入高投入、低产出,风险远远大于效益的恶性循环中。产业后劲不足,经济效益下滑,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渔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生产实践表明,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开展健康养殖成为一种朝阳产业,不仅有效地保障了食品安全,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而且通过产品品牌效应,极大地提高了产业经济效益。因此,生态环境、食品安全与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相互关系。

保障水产食品安全有利于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产业的发展应是一种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海洋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海洋污染物的排放、化学污染和富营养化已经非常严重,海洋生境、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正在逐步丧失,海水养殖污染物排放,如:养殖饵料残留、养殖生物排泄物沉积、以及各种养殖添加剂残余已经对海洋环境产生严重影响,2002年仅山东对虾养殖排放的养殖废水就高达50.4亿立方米,其中含氮504吨、磷50.4吨、COD10080吨;鱼类养殖排放物中含氮1010吨、磷182吨、BOD2453吨;贝类养殖排放氮796吨,磷129吨。养殖污染已成为海水养殖密集区海水富营养化和赤潮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本身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但需要的满足并不是没有限制的,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一旦环境被污染和破坏,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是十分惊人的。另一方面,从环境保护的大局来看,海洋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地区经济得以良好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而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关系到全国的生态环境。因此,面对海洋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有必要突出和强调水产食品安全这个问题,保障食品安全不仅仅关系人民的基本健康,也与维护生态环境直接相关,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

3. 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分析

3.1 历史背景因素

1985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缺乏经验,要“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对放开产品购销政策、实行市场调节等涉及全局性敏感问题,更需要找一个风险较小、牵涉面有限、一旦出现问题影响也较小的行业试点,取得实践经验,作为突破口。而水产行业虽小,但产供销、科技教育、造船造机、绳网织造,样样俱有;同时由于它的行业特性,生产活动水上水下、国内国外、流动分散,产品鲜活易腐等;因而建国以来就是实行产供销等的“一条鞭”管理,相对独立、牵扯行业较少。而水产品固然人人喜爱、“吃鱼难”的呼声尽管出奇地高,但它终究不像粮食那样关系国计民生,改革万一出问题,也不致影响大局。因此,水产业成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一块理想的石头,全行业改革试点首选的理想行业。在此背景下,各沿海省份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就贯彻中央5号(1985)文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把海、淡水养殖作为主攻方向,到本世纪末养殖产量由现在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提高到三分之二。要求各行各业大力支持水产业的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湖北省委提出:要发动千家万户,放开水面经营权和水产品经销权,特别强调要坚决突破大水面养鱼问题,彻底改变“千湖之省”吃鱼难的局面。浙江省提出要“压缩中间”,即减少目前在近海生产的渔船,淘汰一部分,更新一部分:“发展两头”,即发展外海、远洋渔业和海、淡水养殖业。

因此,85年之后渔业产量迅猛增长,但同时渔业资源却在以更大的幅度下降,渔获物的质量、品种数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粗放的经营模式使得渔业生产能力过度膨胀,以致于在9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过剩,而过度的捕捞使得渔获物的食物链等级降低、低龄化现象严重,个体重量、生物多样性、抗疫病能力都有明显下降。这为水产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在水产养殖方面,经营模式长期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体,生产单位小型化非常明显。由于受到承包年限的限制,生产者缺乏长远的眼光,往往不惜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同时,由于缺乏适当的行业引导,相关法律规范不健全,劣质产品以次充好,挤占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生产者为了降低成本以维持企业生存,只好在产品质量上降低标准。

3.2 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方面对水产食品安全的影响主要是在水污染方面。随着工农业的蓬勃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百川归海,海洋环境不同程度地被污染,尤其是近海环境。有的近海沿岸重金属离子含量超标,有的微生物超标,有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近海水域富营养化较为普遍。因此,水产品安全受到很大威胁。尤其是很多海洋生物对某些低含量物质具有富集作用,导致有些水产产品有害物质大大超标,造成水产食品安全隐患。

3.2.1水体富营养化致饮水危机和食品安全问题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尤其农田施肥、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导致大量氮、磷物质进入水体,在一些舒缓的水体中,短时间内可导致富营养化。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水体生态BOD2453吨;贝类养殖排放氮796吨,磷129吨。养殖污染已成为海水养殖密集区海水富营养化和赤潮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本身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但需要的满足并不是没有限制的,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一旦环境被污染和破坏,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是十分惊人的。另一方面,从环境保护的大局来看,海洋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地区经济得以良好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而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关系到全国的生态环境。因此,面对海洋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有必要突出和强调水产食品安全这个问题,保障食品安全不仅仅关系人民的基本健康,也与维护生态环境直接相关,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

3. 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分析

3.1 历史背景因素

1985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缺乏经验,要“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对放开产品购销政策、实行市场调节等涉及全局性敏感问题,更需要找一个风险较小、牵涉面有限、一旦出现问题影响也较小的行业试点,取得实践经验,作为突破口。而水产行业虽小,但产供销、科技教育、造船造机、绳网织造,样样俱有;同时由于它的行业特性,生产活动水上水下、国内国外、流动分散,产品鲜活易腐等;因而建国以来就是实行产供销等的“一条鞭”管理,相对独立、牵扯行业较少。而水产品固然人人喜爱、“吃鱼难”的呼声尽管出奇地高,但它终究不像粮食那样关系国计民生,改革万一出问题,也不致影响大局。因此,水产业成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一块理想的石头,全行业改革试点首选的理想行业。在此背景下,各沿海省份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就贯彻中央5号(1985)文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把海、淡水养殖作为主攻方向,到本世纪末养殖产量由现在占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提高到三分之二。要求各行各业大力支持水产业的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湖北省委提出:要发动千家万户,放开水面经营权和水产品经销权,特别强调要坚决突破大水面养鱼问题,彻底改变“千湖之省”吃鱼难的局面。浙江省提出要“压缩中间”,即减少目前在近海生产的渔船,淘汰一部分,更新一部分:“发展两头”,即发展外海、远洋渔业和海、淡水养殖业。

因此,85年之后渔业产量迅猛增长,但同时渔业资源却在以更大的幅度下降,渔获物的质量、品种数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粗放的经营模式使得渔业生产能力过度膨胀,以致于在90年代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过剩,而过度的捕捞使得渔获物的食物链等级降低、低龄化现象严重,个体重量、生物多样性、抗疫病能力都有明显下降。这为水产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在水产养殖方面,经营模式长期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体,生产单位小型化非常明显。由于受到承包年限的限制,生产者缺乏长远的眼光,往往不惜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同时,由于缺乏适当的行业引导,相关法律规范不健全,劣质产品以次充好,挤占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生产者为了降低成本以维持企业生存,只好在产品质量上降低标准。

3.2 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方面对水产食品安全的影响主要是在水污染方面。随着工农业的蓬勃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百川归海,海洋环境不同程度地被污染,尤其是近海环境。有的近海沿岸重金属离子含量超标,有的微生物超标,有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近海水域富营养化较为普遍。因此,水产品安全受到很大威胁。尤其是很多海洋生物对某些低含量物质具有富集作用,导致有些水产产品有害物质大大超标,造成水产食品安全隐患。

3.2.1水体富营养化致饮水危机和食品安全问题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尤其农田施肥、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导致大量氮、磷物质进入水体,在一些舒缓的水体中,短时间内可导致富营养化。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水体生态法制约这类机会主义行为。如果养殖户违约,加工企业在决定是否对养殖户采取强硬(如法律)手段时,它面临着一个成本收益的权衡。企业的收益是单个养殖户的赔偿,成本是诉之法院的费用、政府压力和企业形象。所以,在养殖户违约后,加工企业的理性选择往往是“沉默”。如果加工企业违约,此时养殖户同样面临成本一收益的比较与决策。单个养殖户交易量小,诉之法院的收益也小,诉之法院的成本却同样高昂,往往是单个养殖户难以承担或不愿承担的。所以,养殖户通常也同样选择“沉默”。契约对双方的约束力弱使得“加工企业+养殖户”这种组织形式极其不稳定。

最后是机会主义盛行。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行为是引起市场交易成本上升的宜接原因。由于经济人自私的本性,市场交易中是很难避免机会主义危害的。由于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性存在信息不对称,处于信息优势的养殖户可以通过隐瞒、欺诈等机会主义行为实现自己的利益。

4. 发展战略与对策

4.1 注重推广健康养殖的理念,加大产品技术含量

现行的水产养殖技术多从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出发,结果非但达不到所追求的高产高效,反而造成了自身养殖环境的恶化,影响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还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可持续的健康养殖应当是健康苗种培育、放养密度合理、投人和产量水平适中,通过养殖系统内部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达到对各种资源的最佳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在取得理想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最佳的环境生态效益。

养殖设施是开展健康养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养殖设施的结构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产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我国的水产养殖设施,尤其是作为最主要养殖方式的池塘,基本上沿袭了传统养殖方式中的结构和布局,仅具有提供养殖品种生长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难以对池水进行有效的调控,富含各种营养盐类及其他废弃物的池水大多直接排人天然水体,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要开展健康养殖,必须对现行的养殖设施结构进行改造,逐步引导产业向设施渔业方向发展,除了具有提供养殖种类生长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之外,还应具有较强的水质调控和净化功能,使养殖用水内部循环使用。这种养殖设施既能极大地改善养殖效果,同时又能够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对水环境的不良影响,真正做到健康养殖。养殖过程中要遵守有关的安全卫生操作规范。

4.2开发优质高效饲料,合理使用饲料

使用优质高效饲料对于提高养殖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减少疾病、防止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等具有决定性作用。营养全面的优质配合饲料的使用和普及将是水产养殖业技术进步的标志。我国科技工作者近年来对多种重要海水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和饲料配方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但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渔用饲料技术水平仍然较低,主要表现在配方差,加工工艺落后,导致饵料成本高、效率低和卫生质量差,且容易造成养殖水域污染。大力开发和研制质量高、稳定性、诱食性和吸收性好并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和抗逆能力,饲料系数低的环保型饲料,将成为水产健康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4.3进行养殖环境优化、保护及修复

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水产养殖出现了盲目发展的现象;养殖规模出现了无度、无序的局面,比如育苗场和养鱼大棚的滥建,浮筏和网箱分布过于密集等。针对这一症结,我们有必要开展环境容纳量和渔业开发布局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养殖水域初级生产力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养殖水域食物链与营养动力学的研究;生态系统对养殖对象的支持能力、养殖对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养殖区水交换特征以及养殖种类摄食生理及生长过程能量收支的研究;养殖开发对水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渔业开发合理布局以及调控模式的研究;网箱养殖对环境影响效应综合评价的研究,养殖附着物清除及贝类养殖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养殖水域清洁生产环境保障技术的研究;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工厂化养殖水质调控与水质处理技术的研究;环境监测技术与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此外,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应建立水域养殖容量估算和预测模型,并最终建立起养殖容量数据库和信息系。

标签:水产品,质量,安全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四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4.com/article/158125.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