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钟繇的小楷确实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具体分析一下下钟繇的小楷特点:
钟繇存世惟小楷,又是已知小楷书最早的作者。但千百年来,各朝各代的小楷书家,很难有超越这位鼻祖的,尤其那份古意,那份舒灵,那份雅致,那份自然,钟大人赋予那区区指甲般大小的字一个中国文化的灵魂。
钟繇小楷古意盎然,所书《宣示表》被尊为“正书之祖”,足可见其地位,故其书法艺术价值之高,是不言而喻的。我常会不自觉的怂恿书友去学写钟繇小楷,因为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钟繇小楷真是太奇妙了,每临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再回头看看其他小楷,而且越写越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钟繇小楷最大的特点是“古”、“活”,而小楷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小楷要写出“古”意,字体必须往上靠,点画结体尽量带些分书意味。除此之外,汉字结构是否受到偏旁部首概念的影响也是它有无古意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说,写小楷如果抛弃偏旁概念,反楷法而行之,也能加强字体的古拙趣味,钟繇小楷,正是如此。由于钟繇生活在隶书普遍使用的时代,写惯了隶书。因此,当他创新写楷书时,总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中运用一些隶书的笔法与结体,使楷书质朴而显古意。
“活”即自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作一些规律化的书写。钟繇的高人之处在于他在结体上并不刻意地过分追求,往往一任自然,因字赋形,如《宣示表》中开始的“尚书宣示”4个字,”“尚”与“示”都写得扁方,而“书”与“宣”却写得偏长。在章法上,钟书全篇均力避“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因而有一种质朴自然之美,这当即是古人所评“钟书天然第一”的原因之一,也正是明、清两代颇耗“功夫”的“馆阁体”终不及之重要原因。因此,在学习钟繇小楷时,领会其中的“天然”气息,至关重要。
钟繇著名的传世小楷书作有《荐季直表》、《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在我看来,《荐季直表》最“古”、最“活”,所以此帖我时常细细把玩,从中受益颇多。《宣示表》相对《荐季直表》少了许多古意,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所以被尊为楷书艺术之不祧之祖,但我总私下固执地认为,单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评价,钟繇的《荐季直表》无疑是一流的。
学写钟字,整体把握很重要,单从技法的角度切入,钟书并不难。但要“悟”其中清和简远的气韵,萧远恬然之雅气,决非易事。品钟繇之小楷,如吟一首首优美的田园诗,溟和着疏朗、儒雅、静穆的情调。平时我欲创作小楷作品时,常常要拿出钟繇小楷帖放在旁边,“闻闻”它的气息,受益很多。
钟繇乃王羲之祖师爷,卫夫人乃王羲之嫡传师父。魏晋期间,人才蜂出,文章冠世!
书法爱好者各有所好,公有公爱好,婆有婆的喜爱。我的理解是: 凡是古往今来被历代鉴定为学习研究的名帖,都有其价值和地位所在。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
关于我的钟繇的了解,钟繇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擅篆、隶、真、行、草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所以他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很多人说: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后张昶、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钟繇,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变迁。
现在,仍有许多人把钟繇(yáo瑶)读作钟繇(yóu游)。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原因是没有弄清其名字字义的结果。因此,有必要重新辨析,以纠正之。
我个人认为钟王小楷的最牛逼地方在于,越看越有味,永远看不烦。说不上来具体原因,看惯了印刷体的外行人一看起来歪歪扭扭的,内行人才能欣赏其中结体的美。他们把简单的线条那么巧妙组合一下,就成了巅峰了。 现代很多书家会写小楷,极为端庄工整,初看很漂亮,符合现代人审美,但只是因为没上追魏晋,结果是不够耐看,再漂亮的字看多了都会有点腻歪。
不过也有人说:钟繇起运落筆已尽具楷势,结构疏敞而尽显宽容、形体横扁而尽显稳重,正是这种宽容稳重的楷势才孕育了后代楷书,虽隶意尚存略显稚气,虽筆法柔弱略显乏力,却如婴儿肢指一样生力强盛,又如童趣朴实一样奇情荡漾,更如浮云野絮一样悠闲自在。今人回头来看钟楷,似高山流水般空旷,似古风古韵般纯朴;
还有的人说:钟王小楷始终给人一种质朴的感觉,永远也看不腻!总之每个人对艺术的捏造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不过和那些老教授讨论起来,定有高论!!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了,感谢观看!
钟繇,三国时期人物,应该算得上小楷的鼻祖!是后世小楷之楷模,标杆!如果能够吃透钟繇,学得其神形兼备,你就一定是小楷之高手!书法最高标准就是有韵味,而其中的古韵是最总要的表现,能把三国时期的钟繇楷书吃透,古韵自然体现出来了。你说,现代人怎么会不推崇备至?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国初建,迁相,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真迹已无存,历代奉以为法。《书法正传》云:“钟繇书法,高古纯朴,超妙入神。”真迹不传,宋以来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临摹。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
1、《宣示表》
《宣示表》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都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
2、《还示表》
宋拓《还示表》,传为王羲之临钟繇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力命表》
《力命表》,钟繇小楷代表作。钟繇墨迹今已无存,此为后世摹刻。
4、《贺捷表》
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钟繇的书法,是较可靠的传世文人书中最早的作品。看此帖,其字尚未脱尽隶书笔意,但已属楷体。徐邦达先生认为,此帖的体即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所提到的“八分楷法”。此帖“获”字的末笔,“舍”字的第一、二笔等,隶字的特点都还十分明显。钟繇的字以书写自然,风格古朴,以及章法结字的茂密幽深著称。这些,在此帖中都可约略见到。
5、《墓田丙舍帖》
《墓田丙舍帖》单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贴》,钟繇书。宋米芾《书史》谓右军(王羲之)暮年所书。今刻入汇帖者,均称王羲之临、钟繇书,小楷六行,共七十字。其用笔娴熟。兼含行意。元赵孟兆页《兰亭十三跋》谓其与《兰亭帖》绝相似,明时刻入《墨池堂》、《快雪堂》等,刊入日本《书道全集》(三),上海艺苑真赏社有影印本。
6、《荐季直表》
钟繇书于魏黄初二年(221),楷书,书时钟繇已七十高龄。此表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迹本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时为一英兵所劫。后辗转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窃去埋入地下,挖出时已腐烂。幸有一照片留存。明代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诸篇之!
楷书鼻祖呀,我也是非常喜欢。
标签:小楷,有味,钟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