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四>百科知识>北京女子图鉴电视剧评论

北京女子图鉴电视剧评论

2024-06-26 21:07:36 编辑:join 浏览量:559

北京女子图鉴电视剧评论

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奋斗得到自己想要的

在书旗小说APP上迫不及待看完《北京女子图鉴》这部小说,我想说的是不仅是女性,任何人要想获得尊重和独立,都需要付出多出常人的努力。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满足自己的野心和欲望的女孩是应该被赞扬的,她们在别人那里看到了她们想要的东西,那是他们理想中的自己。

对于陈可的欲望,《北京女子图鉴》給出的描绘是这样的:首先是一份有机会获得高薪的工作;而高得多的工资,就意味着更丰富的物质生活,比如,LV,比如香奈儿,DIOR的限量版,卡地亚的最新款,还有一千多元、穿着很舒服的内衣。还比如市中心的房子以及好车。曾经,LV包的照片就是她的电脑屏保和她最真切的奋斗目标与动力。

后来,陈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和大家分享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当你的能力不足以支撑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好好学习了。表与其说《北京女子图鉴》正是一部当代女性的奋斗史,更不如说它是一部当代年轻人追梦历程。

事实证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并不可耻。

今天一口气看了10集。女主角的男友在剧中统计了下,大约“活”两集。每一个男的出现,都给陈可带来了不小的改变。

一个是学生时代的初恋,带给可依最单纯的爱情。但是一个电话就分了手,还来不及缓解,就得考虑下一顿饭在哪里!

一个是老实巴交的发小,带给陈可是在北京最初的落脚地。但是却对陈可起了色心,匆匆忙忙的搬离之后,还不得不折返回来,要介绍工作!

一个是慷慨的吴总,带给陈可是第一次人脉资源。可最后发现是一个有妇之夫!

一个是部门领导,给陈可依一份真正的市场经验和看似靠谱的爱情。但是最后面发现是个买了假货的抠门男,去个金钱豹还得看攻略,巴不得把金钱豹吃垮!

一个是富二代客户,带给陈可是满足的虚荣心和物质上的巨大进步。但是不想跟陈可结婚!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想跟陈可结婚!

一个是看似充满品味的伪艺术家,带给陈可的似乎是一个爱情的噩梦。幸好最后远离了这个吃软饭的伪艺术家渣男!

看似陈可都有靠男人的嫌疑。但是对于一个在北京闯荡的女生,尤其是长得漂亮的女生,谁身边没有出现几个男的。并不是每个女生都能像陈可那样,都努力生活工作,把握住每一个可以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

当然,在前10集中,也有展现温和的一面,陈可身边出现的女性朋友,都对陈可照顾有加,职场认识的梅梅大方的与陈可合租,佳佳在陈可最落魄的时候收留了他,笨笨帮助陈可如何面试。最重要的是陈可的上司,一个在陈可眼里的成功女性,在陈可入职之后,愿意把自己的房子便宜租给陈可。当陈可在房间问顾总,如何才能赚到像你那么多钱,顾总的回答是,我离过两次婚,拿到不少赔偿金。似乎暗示了什么。真是真实好不做作的女老板啊!

在剧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画面,比如,陈可把吴总送的杯子当漱口水,似乎在宣告女性主权;陈可在入职顾总的公司第一次危机,慌忙之中,打电话给前任领导,领导还是帮了陈可一把,说明陈可在上一家公司的人缘和职场经验已经很充足。陈可在健身房的时候,还愿意给性骚扰的教练满分评价,陈可深知,在北京大家都不容易。开除了跟随陈可几年的小新,似乎再告诉自己,当初如果不努力奋斗,绝对不是今天这样的地步

看了前十集大概是这样子。期待优酷尽快更新

自《甄嬛传》引发收视狂潮之后,《芈月传》、《楚乔传》、《那时花开月正圆》等大女主剧接二连三地霸占荧屏,热度居高不下,一时成为国产电视剧的“风头趸”。所谓大女主剧,就是指以女主角为全剧核心,围绕其个人成长发展出一系列曲折起伏、爱恨情仇的故事,剧中的女主通常会在历经各种“劫难”后登上人生巅峰。

女性虽然在这样的剧里占据主导地位,试图表现出不输于男性的野心和勇气,但实际上却都是在男性的过分帮扶下化险为夷,轻松脱身。而剧中的其他女性要么变成毫无个性的陪衬,要么变成歇斯底里的被脸谱化的反派,与女主角共同上演一场场“男人都会爱我,女人都想害我”的“女性成长史”。

国产剧《北京女子图鉴》(以下简称《北京》)也正是这样的一部大女主剧。

无论从集数、时长,还是故事走向、情节设置来看,《北京女子图鉴》基本上都是在模仿日剧《东京女子图鉴》(以下简称《东京》),但差距之大,格局之小看得人不禁全程尴尬。

《东京》作为一部讲述女性追随欲望去大城市打拼的都市剧,女主绫一开始就怀着满满的野心——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但全剧并没有通过妖魔化东京生活和职场来凸显主角绫的弱小无能,亦没有男性出来心甘情愿地拯救她。在感情上,绫既获得过同乡男真挚的爱情,也约会过东京富人阶层的男性,企图与之结婚让自己跻身富人阶层。事业上,无论男女都可能随时成为她的盟友或敌人,遇到过职场上全然靠自己拼出头的女老板,也和绫一样被各怀目的、各取所需的男人们帮过。

《东京》的女主角绫在被切实地伤害中历经了人性的复杂,她就像一个切口,通过她的不安分——不安分于小地方过一生,不安分于只在一家小公司拿最高的薪水,不安分于已经进入到东京最大的公司年入百万但却无法跨越阶层,让我们被各样人群的欲望震动,看到好与坏之间盘根错节的灰色地带,甚至对他们由此而来的挣扎和困惑产生理解,感同身受。一部剧穿插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无解之问,观者无法从中获取堆砌的感动、单一的励志,而是像剧尾的绫一样,终于懂得了一点点道理,但依旧不知道何去何从。

而从目前已播出的内容来看,女主角身上尽管加入了“追梦”的成功学元素,但仍然没有脱离集美貌、单纯、善良于一身的傻白甜设定。从青涩初恋不想拖累女主的好心分手到提供落脚点的发小不怀好意的收留,再到不仅送裙子、香水、请吃饭还介绍工作的冤大头总裁以及对女主产生感情并把她提拔为组长的顶头上司,女主看似在艰难的现实里实现了一步步的跃升,但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在认识不同的男性后被其推动的。而剧中每依靠男性升级后,都会插入一段女主总结人生经验似的“鸡汤”旁白来强行表现女主的成熟蜕变,以此来制造一种虚假的满足感——“我已经脱离曾经的平庸,变得战无不胜”。

剧中对现实设置得也是“黑白分明”,灌入了大量职场“毒鸡汤”,把潜规则摆上台面,并辅以由大量厚黑学合理化成的“职场生存法则”。遇到的男性非好即坏,要么是“潜在的强奸犯”想对女主图谋不轨或“出差就是陪睡”的色魔老板,要么就是给女主无缘无故介绍工作或因为写好了一次文案就把女主夸上天。当其他女性都想着用整容、陪睡、当戏精来“捞”男人时,女主一身正气地“片叶不沾身”,终于遇到一个在男权法则里占到高位的女强人了,对方却告诉她是通过离两次婚得到的赔偿金在北京买到了四套房......然而就是这样乌烟瘴气丝毫不讲商业规则的职场,女主却真的能通过“不站队”和自己好好努力拿到高薪工作,甚至在道德上都一如既往的保持“完美”,实在令人难以信服。

如果说《东京》中的绫是以一个“切口”的方式向我们展现欲望的正反面,人性的黑白灰,那《北京》中的陈可就是一个聚光灯下的“焦点”,她一出现,所有人都要围着她转,她通过男人的照顾和奇迹般的奋斗实现线性的上升,最终指向一个圆满的成功结局。这样的女主多半以小人物或落难千金的身份开始,足以让无数电视机前的平凡女生产生代入感,把性别优势当做自己的法宝。所谓“聪明”就是学会从男人身上攫取资源,审时度势;所谓“独立”就是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为自己“买一双水晶鞋”。

说白了,这样的故事就是现代版的格林童话。让女性自以为“出逃”成功,掉进了消费主义和男权法则的双重陷阱里也浑然不觉。

现在剧集才播了六集,我看了一些,颇为感概。这部剧的评论比较两极分化,争议都在于,陈可依(后改名为陈可)表现的北京女白领,一方面,有很多真情实感的细节,另一方面,先后吸引了十一位男士看上她的故事,又显得颇为玛丽苏。

我觉得,陈可依刚来北京的无依无靠、一穷二白、格格不入,这种初阶女白领的窘态,还是表现得比较灵的。

陈可依在寒冷的北京冬夜里很孤单,打电话给在家乡的男朋友,对方却在电话里要求分手。她只好蜷缩着推着行李往前走,看到路边卖玉米的摊子,于是去买了一根热气腾腾的玉米取暖。陈可依翻开钱包,发现自己只剩下一元了,连一根玉米也买不到,所以她只能求摊主卖给她半根玉米。陈可依坐在路边,吃着半根玉米,大声地痛哭了起来……

北漂们,和在大城市漂泊的年轻人,不难理解这种情绪。

我还记得,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每次要走二十分钟才能走到公共汽车站、一旦塞车就要半小时才来就一辆;人多挤不上还得等下一趟;好不容易车来了我穿着高跟鞋背着两大包书,一路飞奔狂追公共汽车一边喊“师傅等等我”——这些日子,太丧了。甚至连路上停留时间过长的红灯,我都觉得老天是故意为难我,因为脚底早已起了血泡,我只想哭。

大家辛苦漂在北京,并不是只想生存的,更想要生活。

陈可依改名为陈可之后,仍然要面对狼狈不堪的现实:油腻的饭局上有当场表演金鸡独立的姑娘;有家室的老总一边对她示好一边大谈自己老婆;被老板暗示性骚扰、又眼睁睁看着另一个类似她这样的姑娘因为接受交易而上位;各种勾心斗角的办公室政治……

当然,还有朴实的男友,送的一件“299包邮”的“LV睡裙”,上面还有一根漂着的长线头;以及男友吃自助餐撑到拉肚子——都让陈可深深的失望。

这部分,还是表现得很好的。

但另一方面,《北京女子图鉴》的陈可身边,陆续出现了十一位喜欢她、对她有好感的男人。有她在小城里的男友,有在新公司认识的男友,有性骚扰她的男同学,有见她一面就为她买单、与她暧昧的老总,有觊觎她、试图潜规则她的老板,还有对她青眼有加的年轻精英……

不仅个个都会垂涎于她的美貌,而且她的各种工作和工作机会,都是不同的男性在不同的机遇下带给她的。

换言之,陈可是依靠着巧妙地周旋在不同男性身边,获得她的事业进阶的。

这似乎想证明,再自强的女性,想有远大前程,还是得靠着与男性虚以委蛇。但现实并不是这样的呀。我所知的那些独挡一面的女性,基本上都是靠着自己的专业能力、埋头苦干来的。

大家真的挺忙的,没有工夫耽迷于那11个男人。除了小城里刚来不懂事的陈可依这样的小姑娘,北京女性们只要瞄一眼就知道哪个男人想不安份了,根本不会接他的茬。

只希望,能有更多接地气的都市剧,更多气场全开的女主了。

最近看了这部在优酷还算播得火热的由戚薇领衔主演的以“北漂”为主题的都市生活剧。

这部剧以章回体的形式播出,每集像教科书一样一集一个生活哲理,确实,相对于摇摆不定的职场菜鸟、前途迷茫的社会新人,这部剧以接近“赤裸”和“粗暴”、甚至“粗糙”的方式贡献了一个又一个为生活打拼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工作小贴士。

1 剧情节奏过快,人物不够饱满

似乎只有二十集、每集半小时的原因,如此狭窄的剧集容量导致落实到每个人物身上的戏份并没有多少:

初恋还是初恋杨大赫、老同学王涛、婚内出轨男吴昊、经济适用男张超、富二代于扬、艺术疯子黄越斌等等一系列男性形象以走马观花的方式匆匆带过,这些男人落实在女主角身上的影子和促进她成长的改变由于没有足够的事例支撑,使得后来在有杂志对她进行专访并冠以“女强人”的名号时,一切显得如此苍白又无力。

事实上总结下来就可以看出来,更新到目前女主角打拼的前三年,她的工作经验和阅历还是很丰富的,只是这部剧的快节奏让一切现实要经营十年八年的人物关系简约化、快节奏,显得没有那么强的说服力。

2 赢在细节

节奏确实太快,但是强行拿这部剧跟《东京女子图鉴》进行比较这是不公平,因为毕竟,这部剧讲的是北京,北京和东京的社会状况简直就是天差地别,个人觉得这部剧的评分可以稳定在7.2分左右,原因就是这部剧精彩的细节。

在北京,能碰见的有钱的男人最可能分两种:岁数大的,如吴昊,结婚了,回家前还要往身上喷酒精;

岁数小的,如于扬,没结婚,要么玩心大,只要你跟他认真,他就给你扣个“懂事”的大帽子,要么想结婚,但最终肯定不是跟正在北京拼死拼活的你结婚。

靠老同学的,如王涛,肯定是越过越惨,越混越偏,甚至可能变成饥渴的屌丝男;

在北京工作还不错,但成天想着“稳定”而没有事业心的,如张超,他也肯定会因为没跟你买成名牌包包而去刻意忽视你全程黑着的脸;

而搞艺术的,如黄越斌,多半生活凌乱,满嘴跑火车的同时,还腰带扎紧,脾气古怪……

虽然这剧节奏快是快,但赢在设置了各种典型人物的典型细节,在每个情节一笔带过的同时,又非了无痕迹,真实地做到了“北京男人图鉴”。

后续剧情仍在更新中,我个人还是比较期待啦,你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注:本人(狗蛋儿的私人影院)作为本文文字的原创作者,将本文独家授权于今日头条旗下,严禁任何人及任何团体任何形式的转载及摘抄行为,一经发现,默认愿意承担千字千元赔款,其余法律后果自负,谢谢合作。

初看海报还以为是一部女主开挂变成男友集邮册的玛丽苏剧,一口气看6集后发现并非如此,甚至还有点惨? 看完之后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即使北京交通拥堵,300天都是雾霾天,工作每天累成狗都还愿意留在这里。

作为2016年热播日剧《东京女子图鉴》的翻拍剧《北京女子图鉴》,能看出编剧和导演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下了不少功夫,比起之前过度用力、生搬硬套的日翻剧,没有直接使用《东女》的剧情和套路,贴切中国现实因地制宜的改编很棒。把国内很有热点的“北漂”现实问题揪出来,许多台词和情节都特别符合真实的生活,为剧组的用心点赞。

先说细节,戚薇扮演的陈可依一心想去北京,妈妈却想要她留在家里,因为有税务局这个“铁饭碗”,这个观念怕是70%以上的父母都有吧。在相亲饭桌上,男生说着四川话、抽烟、爱打麻将、抖腿,陈可依内心其实是非常厌恶的;而看从北京回来的朋友,光鲜亮丽,眼里却充满了羡慕,很有对比性的刻画陈可的内心活动,是的,她不想要2000块钱的死工资和这一眼能看到底的生活。

还有从王涛家里跑出来,被杨大赫分手,去买一根2块钱的玉米,由于钱不够只能买一半,并没有处理成大爷送给她一个,而是卖给她一半后自己吃了剩下的一半,都是在表达着在北京这座城市,谁都不容易。

再说陈可依这六集遇到的男人,emmmm戚哥平均一集半换一个男友的节奏有点猛!

青涩的初恋杨大赫,第一集就分了手,但给了陈可依最单纯美好的爱情;

看似老实的老乡+发小的王涛对她图谋不轨,但给了刚来北京的她最初的落脚地;

大款吴昊各种送礼物表关心,然而却是个有妇之夫,但给了陈可依第一份工作;

顶头上司张超给了她很多工作上的帮助,她以为有了依靠,却发现是个买假名牌的抠门男;

“那些男孩教我成长”,陈可依的确从这些男人身上学会了很多。包括遇到的“女朋友”,有的家住地下室,出门谁是谁;有的只要利益最大化,什么都肯做;陈可依一切都看在眼里,疯狂吸纳着这个城市的一切并转为自己所用,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陈可依都改为了陈可,仿佛在告诉自己,告诉我们:你想要的东西,只要靠自己才可以。

有人说这个剧的三观不正,这些女生的欲望太难看。我却觉得这就是现实,女人为什么不能有欲望?为什么不能追求更好的生活?只不过人与人的满足欲望的手段不同罢了,有些方式不被认可,但不能说明它没有发生过。她们不是白莲花圣母婊,她们有正常人的自私和欲望,正是这部剧最真实地方,难道每个女主都像偶像剧傻白甜女生一样靠着梦想和努力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不存在的。 陈可只是这些女孩中的一份子,她好强,她努力,她想要靠自己过上好生活,《北京女子图鉴》宣扬的就是这种正能量。

但是人的欲望是无休止的,得到了一些东西之后就会有新的世界等你。我想继续看看在凝望着欲望黑洞的陈可,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因为有《东京女子图鉴》珠玉在前,即使是获得授权拍摄,《北京女子图鉴》、《上海女子图鉴》也注定是一场粉黑大战。

也因为《深夜食堂》这样让人败尽胃口,翻拍剧总归是让人担心的。

《北京女子图鉴》已经上线,豆瓣评分7.3呈现缓慢下滑,目前得分6.7。有欲望的女主角、没有玛丽苏的情爱规则,算是给翻拍剧挽尊。故事架构过于表面、角色刻画的细节以及演员的表演功底都有扣分项,理性评价:三颗星。

比起故事的细节,这部戏更多是城市漂族的共鸣感迅速击中你内心的敏感点。偌大的城市,只有一角有信号的地下室,这种对比反差对于许多北漂族来说都是熟悉感。

原本打算继续《甄嬛传》系列,但是更想聊一发小城姑娘的步步为营。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的人们总会在各种规则里撞得头破血流,舔舐伤口后重振旗鼓出发,电视剧说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生活规则更不相信。

樱桃很喜欢《东京女子图鉴》,女主绫刚凭着自己一股韧劲从小透明到内心顽强。《北京女子图鉴》在这一部分刻画是不够明显的,戚薇饰演的女主第一份工作室来自起了色心的老同学,第二份工作是来源于酒桌饭局,颜值带来的便利成了当下最大的槽点。

《北京女子图鉴》也有独到的地方,东京没有小城市的相亲逼婚,没有满足虚荣心的假名牌包包。

在霓虹微微闪烁的餐桌上,相亲对象抽着香烟邀请她加盟通宵牌局,这是绫刚不曾面对的。许多人应该都有这样的老同学或者旧相识,他们在小城里安逸自得,却像一面镜子照耀得让人不安,害怕被同化。

绫刚想要证明自己而去东京闯一闯证明自己,18岁一路闯到40岁。戚薇演的陈可依是因为害怕过上相亲对象拿着两千块的薪水一眼望到人生尽头的生活,所以要闯出去才能活过来。

其实很像《如果爱》里的周迅,怀揣一腔梦想还仰仗着年轻的资本,前途在哪并不知道,唯独有着炽烈。

和在都市里毕业的杜拉拉不同,陈可依来自小城,毕业于成都,在北京的人脉基础等于零,除开已经变脸到不敢相认的张檬出演的捞女同学还有起了色心的男同学。从蜗居地下室到一步步与其他朋友合租,她唯一能选的就是从现有的人际网去衍生出更多的人情法则。

她跟着张檬混酒吧、认识所谓的精英。聪明的人会从中筛选精华,诸如陈可依会结识有用的HR、杂志的编辑,人在职场难免应酬,沦落的永远是被一瓶小香水、一顿日料折服的,这就是眼界与格局的价值,也决定小城姑娘是被都市吞没还是能突出重围的根本。

要想出头从来都要握紧底线,当你认为一瓶香水可以满足你的需求,那你就只值得一瓶香水。学会聪明的说不,从来都不会错,还会给你带来升值。

《东京女子图鉴》里的爱情故事没有玛丽苏,这一点在《北京女子图鉴》得到延续。都市里的爱情是有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

魏大勋饰演的初恋匆匆几个镜头就说再见,这种梦幻式的爱情匹配不了女主的渴求。

真实生活里的霸道总裁多类似于陈龙演的角色,用香水、衣服猎艳,没太多功夫和你壁咚,直接了当的告诉你家有严妻。你从来不是灰姑娘,而是可以用点衣服、饰品就可以贩卖青春的饭搭子。

刘畅饰演的职场小白领一度是真爱的标配,但是对于梦想有驴牌包的姑娘,生日送件山寨睡衣、吃顿自助都要做攻略的他很快就跟不上节奏。这种简单美好的爱情很可贵,但是对于心有猛虎的女生来说,就是束缚。

恰如他说女生不要欲望太强烈,但是如果都没有拼搏欲,为什么不在老家安逸闲淡?

就如同《甜蜜蜜》里张曼玉对黎明说“我来香港不是为了你”,陈可依来上海也不是为了只要一段爱情。

当戚薇默默坐着蹦蹦(三轮车)离开,或许有不舍,或许有难过,但更多是无奈。这种放弃是因为依附另一半的爱情模式对于想要获得事业成就感的女孩来说是绊脚石。她期盼征服家门外的世界。

肯定有人说这样的女孩太自我、太要强,可是有错么?活着就是一场选择,如何过自己的一生都是自我的权利,大多时候人未必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但可以先弄清楚自己不要什么。

和绫刚相似的是,陈可依在一段又一段的感情里自我认知更清晰,至于还有多少爱情的成分已经很难知晓。曾经失恋后坐在路边用最后一块钱换来半根玉米的女孩已经渐行渐远,

能够提前买好防水睫毛膏精心筹备一场好戏俘获客户的女生已经上线。

哪有那么多坚强的女孩,如果因为欲望而变得自我强大,这就是幸运。

关于《北京女子图鉴》的吐槽许多都关于物欲,或许是因为邀请了苏芒担任时尚顾问,一直强调女主以能有一个驴牌包为梦想,仿佛重演她曾经拿着800月薪买包包的场景。樱桃不认同这种畸形消费理念,但是有物欲没有对错,用努力得到你的所求,不值得非议。至于划算不划算,这个得看个人。

北漂这个群体应该是从80后开始成为主流,樱桃毕业后住过地下室。每逢回家,别人向上走,你向下走的心情是很诡异的。摇滚青年们都说支撑北漂信念的是理想,可现实不少时候都如赵雷歌里所唱“理想今年你几岁?”

《北京女子图鉴》里戚薇饰演的陈可依是幸运的,从2008年开始,一年一个新气象。与长相有关,也与心机有关。小城姑娘在都会里的交友是需要门槛的。第一趴就说过她会去其糟粕,连最初收留她的张檬都未出现在之后的热络名单里。

看起来心思很重,只是在欲望规则里交友要的是齐头并进。塑料姐妹花也是姐妹,不是吗?

在这里,她更看重的是能否找到一个好导师,张檬带她看到人脉、陈龙让她看清现实,吴越告诉她女生口红是第二张面孔、婚姻是第二次人生。

从最初给同事垫钱都不敢要到后来的百炼成钢,为了能够步步为营,连友情都是要让人升值的,这样的性格可能活得很内心孤独,但是肯定会获得她认为的成功。但有更多的北漂族没有戏里陈可依这样幸运,奋斗十年有车有房,多年后依然忙碌又盲目的比比皆是。

如吴越戏里所说,人生到了后半场,最大的敌人只剩自己。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更不相信后悔,可能坐拥漂亮的衣帽间,众人羡慕的眼光,内心是否能坦然面对失去的亲情、爱情、友情则不得而知。口红抹出第二张脸,却也盖住最肆意的笑。

无论是哪部女子图鉴都隐藏了这个队伍里失败者的一面,有可能你该失去的都已经失去,唯一留下的就是继续面对生活残酷的勇气,这也是选择的后果,不值得抱怨。

樱桃从不认为《东京女子图鉴》或者《北京女子图鉴》之类的是励志片,更多是一个人生选择,选完了并努力去达到是一种坚持。选择激荡或者安宁都是个人的喜好,用心去去寻求自己想要的都是把日子过得漂亮。关于输赢,没有人给出审判和答案。

老天给你追逐的权利,但也早已给每一个选择打好价码标签,得到和失去从来都是并行,只有夜深人静时自己盘算得失。

无论如何选都OK,人生是自己的,都市人的节奏都被欲望推得脚步很快,但任何时候都应该记得要遵循自己的本心,这样即便不成功也不会迷惘!

追了一个晚上,把播过的剧情都看完了,觉得这部戏拍得不错,虽有些美化和理想化吧,但情节顺畅,角色合理,尤其一些小细节,经历过职场的人,都能感同身受。总的来说,是符合一个普通职场女性价值观的。下边,让电影鲨来为你梳理一下几个我感觉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

一、包包的进阶

《北京女子图鉴》中女主陈可的蜕变史完全就是她所拥有的包包的进阶史。虽然电影鲨对包包不甚了解,但也可以理解这东西在女性自我定位、自我意识里起到的重要作用。现在我们一提到包包就能联想起攀比、虚荣,这是为什么?因为包包是将女孩儿们划分阶层的一个物化标准。剧中陈可和男朋友在公交车上看到女孩背着LV包,男朋友立刻断言,肯定是假的,背这包的怎么舍得挤公交。之后,在陈可获得自己的LV包时,果真宁可步行也不乘公交回家。这代表女主从此告别了辛苦挤公交的普通白领阶段。

二、清晰的成长规划

《北京女子图鉴》中看似单纯天真陈可,其实第一集里就展露了她的野心也准确的自我定位。她看着自己的闺蜜小芸和北京回来的同学王佳佳筹备婚礼,心里想的是:留在老家我只能像小芸一样找个差不多的老公,差不多的工作,过着差不多的日子。既然连高中都没毕业的王佳佳都能在北京混得很好,我一定能比她们更好。这种自信不迷茫的清晰定位,使得她在今后的职场江湖里如鱼得水。

三、实用性超强的职场Tip

怎样使用女性魅力?

女主陈可在北京有两个同学,一男一女,陈可优先选择的却是与男同学合租,直到这个男生克制不住邪念,对陈可动手动脚起来,陈可才转而投奔自己的女同学。这里边,除了男同学的居住环境更好的原因外,漂亮女孩儿希望从男同学这儿得到更多额外帮助的小心思展现了出来。

另一位上司给陈可介绍了一个富二代客户,陈可首先凭直觉,觉察到对方可能对自己有好感而去打了瘦脸针,之后因为恢复期间不能见人,没及时与客户联系,跟丢了单子,于是在富二代客户前哭诉自己独自一人在北京生活得艰难,也顺利追回了订单。

和异性老板出差,深夜叫你到他房间送东西怎么办?

总经理带陈可出差,半夜打电话说自己一包烟落在了陈可的包里,叫她送过去。陈可的做法是给前台打电话,自己掏钱买了包烟,让前台直接送到总经理房间。这样即避免了自己受伤害也为总经理保全了被拒绝的颜面。

怎样不得罪人地保持距离?

陈可知道自己拒绝总经理潜规则,已丧失了晋升机会,于是很快为自己找到更有财力的下家。而当她在这家新公司遇到困难时,她竟然可以向当初被自己拒绝的总经理求助,这与她在出差期间,巧妙地与总经理划清界限但又没有伤到二人情面有很大关系。

在公司里怎样战队?

有句话说,只要一个房间里有2个人,你都得立刻选择和谁战队。陈可的第二份工作中,公司里的两个经理在暗自较劲,女经理有人脉关系,男经理有工作能力,在公司里,大多数职员都默默站在背景更强的女经理一边时,陈可却没有清晰表明自己的态度,没有明显偏向哪一方(即使后来和男经理确定了恋爱关系),她没像大部分对工作态度不够严肃的女人一样,将功夫浪费在打毛衣嗑瓜子嚼舌根上,她是真的野心勃勃,想要在北京凭实力为自己占得一席之地的奋斗女性,这也是陈可这个主人翁最被看好的一点。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初大学毕业了回到老家,可能会稳定,会安逸,但也失掉了一切“可能性”,眼见的一切都是可以预见的,生活未免无聊。在上海、北京就不一样了,被命运牵着鼻子走的惊喜,有时是惊慌,它们何时出现,何地出现,都是你所不能预期的,这也成为了人生之所以精彩的原因。

现实太无趣

电影有意思

请关注头条号“电影鲨”

01

我很少追剧,但这部《北京女子图鉴》光看简介就被吸睛,我已经追完六集。

优酷里剧情介绍:

《北京女子图鉴》以小城姑娘陈可怀揣梦想执意北上为开篇,她不断地经历选择和被选择,在更迭和得失之间,最终继续坚定地前行在北京的故事。一个条件普通的外地女孩来到北京,没有傻白甜、玛丽苏、靠男人解决危机、和姐妹反目等,女主陈可没有主角光环,每走一步都是教训和经验,每阶段也都有欲望和杂念,她不是需要膜拜和羡慕的大女主,只是在北京生存的你和我,不依附于他人,而是选择独立成长。北京让女性有机会坦诚野心,追逐欲望,这是一座应该被感谢的城市。让北漂的女子们感同身受,知晓身在异乡仍有人同行,女性成长需要互相鼓励陪伴。

北漂、普通女孩、野心欲望,职场进阶、独立成长,鼓励陪伴......

像是任何一个北漂族们的切身经历,太接地气,相信大多数人是为这些点去看剧。

北漂不光是北京一个城市的代名词,换作在其他任何一座大城市闯荡都是一样,但该剧更新到这里,却让很少的漂族们有共鸣。

昨天我去逛商城,空空荡荡的,好多店铺都关门,逛商场的人也很少,现在人都不敢外出消费?感觉到一股房价居高不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经济环境。

不管在职场还是在家庭里都肆虐着一股焦虑,奋斗的坎坷何来现世安稳。

02

再大致展开下叙述下陈可的几份工作。

陈可的第一份工作是由屌丝老乡王涛介绍的,一家普通公司的前台,而这个老乡竟然对她心怀不轨,结果强奸未遂,陈可搬离了住处,但是这份工作还是拿到了,只是前台的工作远不是陈可的追求,陈可有了更好的工作很快便离职。

陈可得到另一个讲义气的老乡王佳佳的帮助,同住到她的地下室,但那时的她连买一件一千多元的连衣裙都是奢侈。

恰时出现了一个吴总,不仅风流倜傥、大方阔绰还温柔体贴,送连衣裙还送香水,完全没有私人企图心,大善人一枚。

后来吴总邀请陈可陪个酒局,陈可春心萌动,得知吴总是一个有家室的男人后陈可如泼了一盆冷水清醒了,他们仅仅两面之缘,但陈可还是轻松得到一份外企的销售工作。

新公司,是一家做小家电的销售部门,好多女同事好少的男同事,一般女人多的地方是非会多一些(我说了个实话别拍我),但是该公司同事之间的斗争,竟然是两个男女领导之间产生的,陈可作为新人无害无危险,置身事外。

陈可的工作压力不大,按时下班,女同事提点她,她与销售经理谈起来了恋爱,左右逢源,一般的公司禁止同公司恋爱,更何况同部门,剧情有些虚设。

之后,陈可借助原来公司资源,跳槽到女大客户的企业,得到更高的薪水。

直属女领导,直接把自己的高端住房租给陈可住,甚至允许陈可用她的包包这类的私人物品,完全如一个姐姐对妹妹的照顾,陈可的生活一下迈入高端阶层,这距离到她北京不到两年。

之后有段讲陈可拼命工作的情节,陈可为了失去的订单,约大客户富二代单身余总单独吃饭,凭借美女的柔弱和可怜,抢回了失去的订单。

但我们假设长相一般女人装可怜在客户面前抹眼泪,估计是要被投诉没有职业道德吧。所以,这其实还是主要陈可的颜值起作用,之后余总送名贵包包给陈可,往后的剧情可以脑部,陈可的第三段恋情开始了。

看剧到此,感慨下女主的运气好到像是上辈子也拯救了银河系,赶上郭晶晶,完全不是简介说的不靠男人,独立成长。

所以漂族们是不是很失落?“我怎么没这么好命,而大企业的工作真的是这么简单就能得到的吗?”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干,虽然职场进阶顺风顺水得脱离实际,好在该剧有温馨的一面,女人间温情互助,而不是斗得你死我活,也能慰藉温暖一波荒凉的内心。

03

陈可,这个普通女孩其实并不普通,虽说家境普通,但有着秒杀大多数女孩的盛世美颜、高挑身材。

因此,陈可的职场进阶光靠着外表的先天优势就得到很多资源,而真正在职场中奋斗的人没背景没颜值,没几个能如此平步青云?

该剧选择美女来演普通女孩的职场经历,增加看点,假如换作长相普通的女孩来演,就是大街上一回头就看到的那种相貌,估计没多少人有兴趣去看剧了。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倒也无可厚非。

任何一个来大城市奋斗的人都有着野心欲望,不管男人女人都一样,这点也确实戳中了看剧人的软肋。

剧中陈可乘坐在四川老家的公交车上,小镇一幕幕的简陋粗俗的面貌从车窗外移闪过,她的眼神暗淡看不到希望和前途;而她来到大都市北京后,坐着出租车上同样望着车窗外一幕幕闪过的大城市光鲜,她满脸雀跃,生命变得更有活力。

剧中着重突出陈可对LV包包的渴望,赤裸裸揭露出普通女孩对高端生活的欲望,但是其实并不贴合现实,因为没有几个人在毕业后,刚刚好只能解决温饱生存后,敢这么快地就去追求奢侈品。

电视剧着重突出这点,似乎着力强调表面女主的野心欲望,铺垫她走向更高的职场之路,反而无法让大多数苦逼的漂族们有共鸣。

这部剧其实聚焦点该是陈可的职场进阶之路,而不是男欢女爱的各种暧昧纠葛。

但是对于职场奋斗讲诉得太过轻描淡写,却着重突出每段感情助力陈可的每段职业发展,似乎综归表明,女人要成功还是需要凭借男人才能获得资源。

还不如《杜拉拉升职记》在职场磨砺过程中的有更多凭靠自身的细节拍述。

我觉得,这部剧似乎暗示出,女人干的好不如长得好,长得好不如运气更好,但这些因素又是虚无缥缈的。

我也回顾下自己求职外企之路的那段经历,以切身经历说说现实中外企求职之路,只是我个人经历,也许外企也不全然这样吧。

04

我刚毕业那两年,正式去找工作,差不多也是2008年左右,求职的第一家外企,是印度的一家大公司,先是笔试后是面试,但在面试阶段我就被刷下来了,因为我的英语口语不行。

假设当时我过了口语关,也只是过了人力资源的第一关,接着还有部门经理的面试。

大多数的外企面试都是层层考验,哪里是靠某个人关系就可以轻松入职的。

后来我又投了一家大公司,这家公司虽不是外企,但是国内知名的企业,同行业中高科技龙头地位,当时奥运会北京鸟巢的某个设备就是指定他们公司直接供应。

我是在招聘现场投的简历,他们的招聘要求是有过大中型企业相关工作经验2年以上,而我作为一个新人本是没有机会的。但是当天恰好他们总经理直接来现场招聘,而我塞了简历恰巧跟他有了一次直接面谈的机会,其实我当时也并不知道他是总经理,便得到了再次去公司面试的机会。

在笔试后,两个部门的负责人同时面试我,其中一个说我是总经理直接点名来面试的,表现的并不友好。结果可想而知我没有录取,换位思考,除人事顾虑这点外,当时我确实经验不足,无法入职应该也是情理之中。

后来我进了我工作了7年的外企,是一家港资企业,对英语口语要求也不高。

记得当天面试的时候,有三个女孩,而他们只招聘一人。我是第二个面试,在等的时候,我感觉好漫长好漫长,因为第一个女孩跟负责人已经谈了1个多小时,我当时想,怎么有这么多话说啊,估计她肯定要入职了,我也没戏了。

后来轮到我面试,差不多20分钟就结束了,我介绍了自己的读书和实习工作经历。当时面试我的经理后来入职后知道,是曾经在该公司其他区域工作,二次入职这个区域不久,算是直接空降而来,要说,空降领导一般选拔人员更严格,所以有时,我觉得机遇的就是努力加运气。

面试时,他一边听我说一边对着电脑查询我以前的工作单位,然后询问我相关问题,问的都是工作的内容,完全不是剧中陈可通篇一律的面试题“你为什么来北京?”

结果当天下午我被通知录取了,对我来说是喜出望外,但是后来办理入职手续,人力资源部做背景调查,又是资产担保,温州区域的人资还去了我老家做家访,我爸妈当时留她吃了顿午饭。

所以,外企入职程序上肯定是严谨的,绝不是剧中凭借关系就能拿到Offer .

真实的职场进阶之路大部分需要依靠自己的实力,颜值虽可稀,不是所有人都有的?运气也难得,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北京女子图鉴》

2018

别被这色气满满的海报误导,这戏里没什么肉~

看预告我就心想,这别又是什么毁经典的玛丽苏妖怪吧:一个又蠢又笨的傻白甜少女只身北漂,然后在一群男人的疯狂助攻下,终于没羞没臊地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编剧,你敢这么写,我就真敢把我400米长的大刀片子寄出去信吗?

不过在抱着试毒的心态看完了已播出的6集后,竟然羞耻地发现,哎~还挺好看的...

洋气中混着几分地气,很是可口的样子。

豆瓣7.2,这分数也可以在近期的国产剧里小骄傲一下了~

我还记得当年朋友圈被《东京女子图鉴》刷屏的时候,把好多僵尸好友都炸出来奔走相告了。老泪纵横地给我安利这部剧,说简直要把北漂们的心都扎成串串香了!

又丧又贪婪的绫,不正是苦逼又坚强的自己嘛!

放弃了在老家安逸到死的日子,跑到大城市去和人家攀比谁的包包比较潮,谁的眼角开的更自然,谁的男票更忠犬多金还帅得一逼...

这些在大都市冲锋陷阵的女人啊,真是又虚荣又可爱呢。

不过,东京不是北京,它们虽然都是欲望和痛苦的化身,但却各具不同的味道和气质。

这些区别的细节,就藏在日本社会略感绝望的丧气里,和中国人一边超负荷奋斗一边吐槽身体被掏空的矛盾里。

总之,魔鬼都藏在细节当中。想要拍出一部极具北京特色的女子图鉴故事,并不容易。

至少那些生活在北京的外地人,一眼就可以看得出这是不是一部伪剧。

标签:图鉴,电视剧,评论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四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4.com/article/103934.html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