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向心力》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向心力,由向心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引入向心力是教材所用的方法,.这与以前的先学习向心力再学习向心加速度有所不同,学生对于向心力的理解不是很清楚,本节重点突出了向心力的理解及向心力在圆周运动中的作用。而向心力概念的学习,应及时强调指出,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而不是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它不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以外的特殊力,而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到的合外力,沿着半径指向圆心,它的方向时刻改变,本节的难点是运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处理有关问题。在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认识实例:用细线系着的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或是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验或观察,从而引入向心力概念。
(1)向心力
向心力的教学是循着先进行理论分析,再进行实验验证的顺序。从理论角度出发,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就可以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方向和大小。在完成上述的讲解之后,向学生指出,圆周运动中力与运动的关系,遵循的仍然是牛顿运动定律。
教科书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本实验尽量使用通用器材而不是专用器材来做。如果能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就更好。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器材引起的困难,确保实验的开展。另一方面,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做实验会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我身边,对科学产生亲近感。
教材没有采用向心力演示器,因为条件的限制,向心力演示器不能做学生实验。用圆锥摆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很容易让学生分组实验。这个实验的优点除了器材易得外,摆球受力的分析方法也是以后常用的,熟练掌握有利于后面的学习。这个实验的难点在于不易保持摆球的圆周运动,但由于是估测,小球能转一两圈也就可以了。
学生通过圆锥摆的实验后,很容易理解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是由其他性质的力提供的;当然圆锥摆实验中的向心力方向时时不同,是由不同方向的绳子拉力和重力合成后提供的。由于拉力是不同方向的,作为初次分析向心力来说难度较大,会影响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主线。教学中强调拉力沿绳方向,不过分强调拉力的不同方向,也能减小些学生理解的难度。就这一点来说,使用向心力演示仪还是有优点的
(2)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要学生在更一般、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圆周运动和曲线运动。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把握好难度。例如,分析一般情况下的变速圆周运动的问题时,尽管提到切向分力和法向分力,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概念;教材中提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开阔视野,教学中不必进行定量研究。
(3)“做一做”
“做一做”栏目的内容,是要学生获得向心力大小跟物体做圆周运动半径大小关系的体验。做好教科书中的“抡绳子调节沙袋速度的大小”实验是引入讨论的关键。
本实验“做一做”栏目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是个构思与设计都很好,便于学生操作的体验性的实验。通过体验,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对正确的物理直观思维的形成大有裨益,要鼓励学生尝试;另外,也应让学生体会该实验操作设计中富含的思想方法。
参加这次的深圳市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能够顺利完成,首先要特别感谢吕文彬校长和李智组长的悉心指导,在准备过程中,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这些意见不仅对我这节课有很大帮助,还对我日后的教学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总结在这次比赛过程中我在教学方面的收获,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细化每一个问题
课堂上设问是一门艺术!太难的问题,给学生的门槛就太高了,有些体质较弱的学生很可能被难住了,跨步过去,最终被关在了物理的门外。其实,设问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铺路搭桥。所以,我们设的问题就应该是学生可以一步步踏着向前走动梯子。
在这次的.准备过程中,关于这一点,我的体会很深。比如,在举生活中圆周运动的例子——地球公转时,本例子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知道任何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需要向心力,而这个向心力是由指向圆心的合外力提供的。我最初的设计是这样的,播放地球公转视频,提问:地球为什么能绕太阳做近似圆周运动?在第一次在15班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根本没有反应,他们还不明白我的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在我后面解释的过程中,学生还是迷迷糊糊的,不怎么理解。在上了这节课后,在李老师的建议下,我将这一个问题分成了3个问题——(1)地球在做什么运动?圆心在哪里?(2)地球受什么力?(3)合外力是哪个力?方向如何?(4)向心力由哪个力提供?在这样的修改之后,再在7班上,学生很快就可以理解这个问题。在探究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也作了这样的修改,改后的效果好很多,学生理解很快,效果更明显。
其实,仔细回忆我在以前上课过程中,经常也是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与想要的答案差距较大,原因就在于我的问题跨度太大。对于我们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将问题细化,一步一步设问,逐步引导,让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学习物理的信心,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规范语言,精益求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经意说错的一句话,可能会在学生的脑袋里从此留下一个错误的概念,想要再订正,就比较难了,因为认的第一次认知往往是比较深刻的。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的避免口误。而要如何避免呢?只有在备课时多读、多做、多看,看多了,做多了,自然就知道这个知识,或者意思,表达的方式有哪几种,在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口误了。
3、注重细节,准备充分。
教学中,有很多事是无法预料的,比如,可能这个班的背投有问题,无法用课间,或者由于系统版本问题,无法显示公式等等问题。那么,要防止这些事情的发生,只有在上课前我们就要先去班上检查一遍。物理课经常需要做实验,实验仪器是否正常,在使用仪器时可能存在什么安全隐患,这些问题我们也应该在课前做好准备,先在办公室演示,假设出现什么情况,该如何解决,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在这次准备过程中,当我在10班做演示实验时,就发生实验现象与所要的得到的结果完全相反的情况。当时在出现这种情况时,我就慌了,不知该怎么解释,最后硬是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在于我在准备时没有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备课,要备的方面其实很多,在这次比赛中,我在这方面的感触及深。
4、以学生直观感受替代老师讲授,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而直观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以直观感受形式获取知识,比如:观看视频资料、自己动手实验等,与由老师传授知识相比,直观感受的效果要好很多。这一点,在这次准备的过程中,感触也很深。
在我原来的教学设计里,在给出向心力的定义之后,我只是加了一句文字说明,说明任何作圆周运动的物体都需要向心力,这个向心力是由指向圆心的合外力提供的。只是这样的一句说明,而没有相应的实例分析。在我将教学设计拿给科组老师讨论时,他们都一致认为要加上几个实例的分析。后来,我在此处加上了实例,包括演示地球公转、用塑料杯罩住钢球让钢球做圆周运动、圆锥摆等。在学生有了这些圆周运动的体验之后,紧接着让学生用刚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物体会做圆周运动,通过分析,加深对向心力的理解。在作了这样的修改之后,再在上课时,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向心力了。而且,这样的设计还降低了老师上课负担,不必费尽口舌去解释。
教师在课堂上怎样解放自己,其实还是在于我们对课堂的设计上,有没有找到简便、灵活、适用的方法。有些地方学生能完成的,老师不要代替学生完成。特别是我们的学生,如果课堂上一味地接收,必然失去学习兴趣,而如果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部分多了,课堂气氛自然就好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就高了。
以上是我在这次比赛课准备过程中的一点体会。经过这次的比赛,使我对一些问题认识更深了。这对我今后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指导。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向心力,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过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和表达式,本节课只讲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和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很轻松的得出向心力的概念: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所受的合力一定指向圆心,这个指向圆心的合力称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对于向心力的表达式可以直接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出 。
所以本节的重心是放在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的来源知识是上面所提内容的综合应用,向心力是一个不易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与上学期学的重力、弹力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个概念,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亲身体验。
我在课堂上先是让学生动手做些小实验,比如我给每个小组发一根绳子,然后让他们找橡皮擦或钥匙扣绑在绳上,一端用手拉着绳子让小物体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感受手收到的拉力,然后改变转动的快慢和绳子的长短,对比手在不同情况下受到的拉力大小,再松开手。观察看到的现象。在学生亲自体会的基础上,老师再通过在黑板上作图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讨论向心力的来源,然后在黑板上给我多种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情景,比如转动的圆盘上的物体、在圆筒内壁的物体随圆筒一起匀速转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向心力的来源。
最后通过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渗透涉及向心力的具体计算的方法。
该教学设计创建的物理情景、提供的实验方案,不仅使学生经历了建立概念、发现规律的过程,也很好地落实了过程目标和情感目标。具体的说,有以下几方面:
1.向心力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内容,学生对于向心力一直很难理解,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还外加一个向心力。为了突破重点,难点,第一、在学习顺序上先讲向心加速度,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后讲向心力,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F=mrω2或F=mv2/r。
2.情景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组织者和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能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
标签:向心力,反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