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各地有许多民间习俗,这些习俗或祭祀颂德,或避邪消灾,将节日装点得愈加缤纷多彩。
赛龙舟在南方甚为流行,据说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龙舟的木料极为考究,必须是上好的楠木,还需细致地抹上厚厚的桐油,这样做出来的龙舟既防水又能彰显气势。接着雕刻龙头,涂抹上五彩斑斓的颜色,待晒干了,请年长者为龙头点睛。赛龙舟前,还得举行祭祀仪式,将雄黄酒粽子撒入江中祭拜屈原。比赛时,鼓手坐在龙舟前端,敲出来的鼓点,时急时舒。桡手们听令而动,喊着整齐嘹亮的号子,挥舞着手里的木桨,奋勇向前划进。舵手稳立舟尾,掌握着行进的方向。因为比赛激烈,所以观者如潮,场面极为壮观。
端午节正是艾叶菖蒲飘香的时候,艾叶菖蒲都是一种防病的药草,以此沐浴,有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功效。有些地方将艾叶菖蒲悬挂门前,用以僻邪驱瘴。晋代《风土志》载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之语,可见民间非常崇尚。还有的地方把艾叶菖蒲研成粉末,装进香囊里,挂在小孩的胸前,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防病健身。恋人间则更为讲究,心灵手巧的姑娘会绣出精美的香袋,赶在端午节送给自己的情郎,期望幸福。
粽子是端午节特有的节日食品,就粽子的原料来看,一般是用粽叶包裹糯米,蒸熟后食用。据《本草纲目》记载,粽叶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痈肿等功效,千百年来,粽子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各地包裹粽子的方式不尽相同,有三角形、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佐料也变得丰富起来,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
还有些端午习俗很具地方特色,如江淮一带有“破火眼”的习俗,即在早晨洗脸时,在清水里滴入少许雄黄酒,再用此水擦眼,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更有趣的,是川西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当日,人们争相购买李子,于街上相互对掷,因“李”有多子之意,被打中者反倒喜笑颜开。
1. 抹雄黄酒
这个习俗一般都是长江流域的习俗,人们会把艾叶浸泡在黄酒中,然后在门上、窗户、桌椅等地方抹,黄酒是一种药材,有杀百毒的效果,抹到孩子的身上可以起到蚊虫、蛇、蜈蚣不上身的效果。

2. 悬钟馗像
这个是江淮地区的习俗,一般到了端午节这天,人们家家就会悬挂钟馗的像,具有镇宅的效果,这个习俗还是有一个小故事:唐明皇在睡觉的时候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小鬼偷了杨贵妃的东西,大鬼把小鬼捉住以后吃了,然后唐明皇就通告天下,让端午节这天都粘贴钟馗的画像,可以起到去邪魔的效果。这是个故事大家听听就可以了,不要当真。

3. 戴五彩绳
这个习俗是起源于汉代,在那是端午节也被称为“小儿节”,就是到了端午节的时候给孩子佩戴五彩绳,可以起到驱妖避邪的效果,等到端午节以后第一次下雨,然后摘下来扔进雨水中,五彩绳就会化成小龙带走一些不好的东西,剩下的就会给孩子带来好运了。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最早西晋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一项标志性习俗。相传起源于纪念屈原投江。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
吃粽子,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在屈原出生前就有端午节了。
插大香、挂菱角、抹红蛋、点雄黄,是为驱邪;吃棕子 赛龙舟当为祭祀。
吃棕子 赛龙舟
标签:端午节,习俗,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