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问十四>百科问答>02耳鼻咽喉中医解剖名称

02耳鼻咽喉中医解剖名称

2024-06-05 07:10:12 编辑:join 浏览量:526

02耳鼻咽喉中医解剖名称

耳鼻咽喉中医解剖名称中医学对耳鼻咽喉解剖名称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而日趋丰富,但资料较零散而欠规范、完整。现根据文献记载,整理如下。一.耳的解剖及部位名称耳的别称很多。如称聕、月奄、月周。《玉篇》:“聕,胡老切,耳也”;“月奄,于检切,音掩,耳也”;“月周,之酉切,音帚,耳也。”又称颡大。如《灵枢.根结》:“阳明根起于历兑,结于颡大。颡大者,耳也。”又称窗笼。《灵枢·卫气》:“窗笼者,耳也。”《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以耳为身窗舍故曰窗笼也。”又称听会。明·朱棣《普济方·.身形》:“耳为听会,肾之官。”耳可分为三部分,即耳郭、耳窍、耳骨。

(一)耳郭与解剖学同。《素问·气府论》:“手太阳脉气所发者耳郭上各一。”耳郭俗称耳朵,别称耳轮、耳壳。又称耳间。《灵枢·论疾诊尺》:“婴儿病耳间青脉起者。掣痛。”按部位不同,耳郭有耳门、耳弦、耳折、耳垂、耳根之分。

1、耳门:位于耳窍口之前的小瓣,即解剖学之耳屏。又称蔽、耳珠。《灵枢.五色》:“蔽者,耳门也。”又称菌页。《说文解字》:“菌页......一曰耳门。”又称膳。《玉篇》:“膳,耳门也。”耳门亦指耳窍口,即解剖学之外耳道口。《辞源》:“耳门,外听道口。”《幼幼集成耳病证治》卷四说:“耳珠前属少阳胆经。”

2、耳弦:指耳郭的边缘部分,即解剖学之耳轮。清·郑梅涧《重楼玉钥》:“肥珠子斯疾耳弦生。”别称耳边。明·窦梦麟《疮疡经验全书》:“发耳,其疮生于耳边。”

3、耳垂:同解剖学,指耳郭下部的下垂部分,无软骨。又称引垂。《灵枢·五阅五使》:“引垂居外”,即耳垂向下向外,明显开豁。又称耳珠。明·楼英《医学纲目》:“耳聋而鸣,或痛或痒,或耵耳,听会主之,穴在耳珠前陷中。”又称耳坠。《重楼玉钥》:“两耳坠上浮肿如核。”又称耳垂珠。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根脚咽喉常发者,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七壮。”

4、耳根:指耳周根部。明·薛己《外科枢要·论耳疮》:“文选姚海山,耳根赤肿”。别称耳本。《黄帝内经太素·九针》:“耳间青脉,附足少阳脉瘈脉,一名资脉,在耳本。”

5、耳折:即耳根与头皮相连处之折缝。《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后疽生耳折间。”别称耳后缝。清·祁坤《外科大成·耳部》:“耳镟者生耳后缝间。”其下部凹陷,称耳后陷,《素问·气府论》:“足少阳脉气所发者耳后陷中各一。”

(二)耳窍与解剖学之内耳、中耳、外耳道之部分相当。《寓意草》:“耳窍窒塞不清”,指中耳或内耳疾病;《外科大成》:“耳窍内有虫见”,指外耳道。根据部位结构不同,耳窍有耳道、耳膜、耳底、听户、皮膜包裹真水之分,其内藏司听之神,上通于脑,内通颃颡。

1、耳道:即解剖学之外耳道。王德鉴《中医耳鼻喉科学》:“耳疖是指发生于耳道的疖肿”。别称耳孔。《石室秘录》:“将此药尽抹入耳孔内”。又称气窍。《普济方·身形》:“气窍不通,耵聍为聋。”

2、耳底:泛指耳窍的深处,主要包括外耳道内段、鼓膜、鼓室。《冷庐医话》卷四:“铜挖刺通耳底,流血不止。”

3、耳膜:即解剖学之鼓膜。《医学衷中参西录》:“然耳聋之证有可治者,有不可治者。其不可治者,耳膜破也.”亦称膈膜。《寓意草》:“肾气上入耳际,亦为膈膜所蔽,不能越于耳外”。

4、皮膜包裹真水:《血证论》卷六:“听宫,为司听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聋。有为大声所震而耳聋者皮膜破也。”

5、听户:指中耳或内耳。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所谓聋者,由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玄府壅塞,神气不得通泄也。”范永生注:“听户,泛指耳内传导声音的通道。”亦称听宫。《血证论》卷六:“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为司听之神所居。”

(三)耳骨耳中及耳周围的骨性结构,包括中耳的听小骨、内耳的骨迷路,以及颞骨。《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四版教材):“脓耳邪毒炽盛,或治疗不当,邪毒久蕴,侵蚀耳骨则可产生严重症候,称为脓耳变症。”耳骨按部位不同,又有耳门骨、禁骨、完骨、扶颡骨之分。

1、耳门骨:又名玉梁骨。位于颞颌关节处,包括颞骨鳞部之颧突的前根(构成颞颌关节的上面)。《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玉梁骨,即耳门骨,其处上即曲颊,下即颊车,两骨之合钳也。”

2、禁骨:围成外耳道骨性段的骨支架(颞骨鼓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耳内之禁骨有伤,则见血脓水,耳外瘀聚,凝结疼痛,筋结不能舒通,以致头晕眼迷。”

3、完骨:指颞骨乳突部。《灵枢·骨度》:“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别称寿台骨、玉楼骨、耳后高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寿台骨,又称完骨,在耳后接于耳之玉楼骨也。”

4、扶颡骨:指颞骨鳞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扶颡骨,即两额骨旁,近太阳肉内凹处也。”二、鼻的解剖及部位名称鼻的别称很多。有称为自。卜辞中有:“贞旨自病。”《说文解字》:“自,鼻也。”又称天牝。《素问·刺法论》:“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景岳全书·杂证谟》:“天牝,鼻也。鼻受天之气,故曰天牝。”又称神庐。《黄庭经》:“神庐之中,当修治呼吸。”《东医宝鉴》卷二:“神庐者,鼻也,乃神气出入之门户。”又称玄门或元门。《东医宝鉴》卷二:“鼻通天气,曰玄门。”明.虞抟《医学正传》:“鼻通天气,故曰元门。”也可称肺窍。《景岳全书》:“鼻为肺窍。”鼻可分为四部分,即明堂、鼻窍、鼻窦、鼻骨。

(一)明堂《灵枢·五色》:“明堂者,鼻也。”相当于解剖学之外鼻。别称鼽。《黄帝内经太素·经筋》:“鼻中出气之孔谓之鼻也,鼻形谓之鼽也。”明堂按部位不同,有山根、鼻尖、鼻梁、鼻翼、鼻孔之分。

1、山根:解剖学之鼻根。位于两目内眦间的低凹部,属鼻梁的上端。《东医宝鉴》卷一:“印堂之下曰山根,即两眼之间。”别称頞。《素问·气厥论》:“辛頞鼻渊。”《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頞,一作齃,又名山根,俗呼鼻梁。”又称下极、王宫。《灵枢·五色》:“王宫在于下极。”张介宾《类经》注:“下极,两目之中,心之部也。心为君主,故曰王宫。”《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王宫,今名山根。”又称鼻坳、鼻窳。《圣济总录·鼻门》:“鼻衄鹿角胶以汤浸软,贴鼻坳上。”《三因方》:“鼻衄用黄胶汤令软,贴鼻窳中。”

2、鼻尖:同解剖学。《丹溪心法》:“鼻尖微赤。”又称面王。《灵枢.·五色》:“面王以上者,小肠也。”《景岳全书》:“鼻准为面王。”又称鼻头。《金匮要略》:“鼻头色青。”又称鼻准。《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厉风》:“鼻准肿赤胀。”又称准头。《医学入门》卷四:“鼻齄,准头红也。”也称明堂。《东医宝鉴》卷一:“山根之下曰鼻准,即明堂也。”《医门法律》卷一:“准头,是为面王,亦曰明堂。”

3、鼻梁:同解剖学。《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鼻中生息肉,鼻梁起。”又称鼻柱。《灵枢·师传》:“鼻柱中央起。”《医门法律》卷一:“下极之下为鼻柱。”又称天柱。《简明中医辞典》:“以下至鼻准,有鼻柱骨突起,又名鼻梁、天柱。”也称頞、鼻茎。《说文解字》:“頞,鼻茎也。”《辞海》:“頞,鼻梁。”

4、鼻翼:同解剖学。《简明中医辞典》:“鼻准两旁圆形隆起部分,名为鼻翼。”

5、鼻孔:解剖学之前鼻孔,左右各一。《灵枢.·师传》:“鼻孔在外,膀胱漏泄。”亦称鼻门。《针灸大成》卷十:“鼻门青燥渴难禁。”也称鼻窍。《灵枢.刺节真邪》:“刺邪以手按其两鼻窍而疾偃”。

(二)鼻窍相当于解剖学之鼻腔,包括固有鼻腔和鼻前庭两部分。《明医指掌》:“鼻窍应知与肺通。”鼻窍位于明堂之内,中空,属清道。鼻窍按部位、结构不同,可分为鼻前庭、鼻腔、鼻隔、中血堂、鼻道、畜门。

1、鼻前庭:同解剖学。中医古代文献无此名称,一般称为鼻中、鼻内、鼻孔内。如《外科大成·鼻部》:“鼻疮,为鼻孔内干燥发痛而有疮也。”

2、鼻腔:同解剖学,即固有鼻腔。古代中医文献无此名称,一般称为鼻中或鼻内,亦称鼻房。《澹轩方》:“蜜和绵包纳鼻房。”鼻腔内之鼻甲、粘膜,中医合称为肌膜。

3、鼻隔:解剖学之鼻中隔。《医学入门》卷四:“有痰火冲肺者,鼻隔隐痛。”4中血堂:相当于鼻中隔前下方之李氏区。《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血堂,即鼻内頞下脆骨空虚之处也。若被打扑损伤,血流不止,神气昏迷”。《中医大辞典·外科骨伤五官分册》:“似指鼻中隔前部李特氏(little`s)区。”5、鼻道:同解剖学。《普济方·身形》:“邪正相搏,鼻道不通。”又称鼻隧。《灵枢·师传》:“鼻隧以长,以候大肠。”《简明中医辞典》:“鼻孔深处称为鼻隧”,“鼻隧,鼻孔深处之通道。”又称鼻管。《东垣试效方》:“使阳气宗气上升,则鼻管通矣。”6、畜门:解剖学之后鼻孔。《灵枢·营气》:“营气之道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类经》注:“畜门,即喉屋上通鼻之窍门也。如《评热病论》:启玄子有云,气冲突于畜门而出于鼻,即此谓也。”亦指前鼻孔。如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畜门,鼻孔也。”张志聪注:“畜门,鼻之外窍。”

(三)鼻窦同解剖学。四版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邪热循经上蒸,灼伤鼻窦而为病。”古代中医文献无鼻窦的名称和概念,对常见的鼻窦疾病─鼻渊(化脓性鼻窦炎),一些古代医家并不认为在“鼻”,而认为在“脑”,故鼻渊又有称为脑崩、脑漏、沥脑、脑泻等。这种概念的“脑”即指鼻窦。鼻窦亦称窦窍。

(四)鼻骨泛指构成明堂的骨与软骨支架及鼻窦周围之骨,主要有鼻梁骨、嵩柱骨、鼻柱骨、出页骨、眉棱骨。

1、鼻梁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鼻孔之介骨,名曰鼻梁骨。”指构成鼻梁的骨和软骨支架,包括解剖学之鼻骨、隔背软骨,以及鼻中隔软骨。又称为梁骨。《证治准绳·疡医》:“鼻之前为梁骨。”

2、鼻柱骨:《简明中医辞典》:“鼻柱骨,两鼻孔间之软骨。”即鼻中隔软骨。是鼻梁骨的一部分。又称为天柱骨。《笔花医镜》卷二:“肾之寒,肾之虚也其症为天柱骨倒。”

3、嵩柱骨:《证治准绳·疡医》:“(鼻)梁之端为嵩柱骨。”相当于构成鼻准的大翼软骨。

4、出骨:指上颌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目巢其下曰出骨骨,出骨骨下接上牙床

标签:耳鼻咽,解剖

版权声明:文章由 百问十四 整理收集,来源于互联网或者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处理。如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baiwen14.com/answer/136071.html
热门文章